考研和跨考哲学应该看什么?

哲学考研只需要看教材,包括但不限于赵敦化的《西方哲学史简史》、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史》、郭其庸的《冯大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郭其庸的《中国哲学史》和李秀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教材的电子版可以在网上找到,但这里说的是通读。

例如,这段话:

你只能看完,因为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考试的时候你几乎不可能去意译或者自己写。所以你需要逐渐理解,并且能够在一定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去意译和表达,这就叫透彻理解。哲学的所有知识点都不应该死记硬背,而应该透彻理解。哲学考研虽然知识点不多,但是还是要用一些脑细胞,浪费一些时间,把所有的东西都吃透。为了节省时间,要在三到五个月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课本上,争取把所有知识点都吃透,这样在专业课初试中至少能考115到125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劝你不要随便赌名著,除非你真的很喜欢赌,因为哲学课本需要你透彻理解,然后哲学名著需要你透彻理解,这对你的成绩才会有效。但是理解名著有多难。有一次我参加考研,复试当记录员。一些孩子说他们喜欢阅读哲学名著。老师问他喜欢什么。他说他喜欢纯粹理性的批评。当时台下所有老师都睁大了眼睛。一位老师很认真地问了一个问题,那么你对超验物体有什么看法?现场一片死寂,真的是社会死亡现场。如果看不懂原著,总会像这位同学一样挖坑埋没自己,对老师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

不是所有的名著都不能读,比如《纯批疏句》《资本论》《小逻辑》等名著。如果只是考,没有太多基础的话,连碰都不要碰,只看懂课本上的内容就行了。参加考研只是浪费时间,产生努力学习的错觉。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时间充裕,有余力的话,就看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罗素·温德尔课上的《西方哲学史》,补充一下自己的哲学史知识,或者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论语》,《孟子》,这些都比较简单,看完就能说两句。不要让它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