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总的来说故事的素材很真实(那又怎样,各种家庭伦理肥皂剧这么多年一遍又一遍的拍,主题只有真实早就出新鲜感了),但是故事的发展却极其生硬。演员仿佛就是导演的牵线木偶,更何况一个6岁孩子的一系列表演,仿佛导演抢了这样一个孩子的身体,念台词。

面对出身的家庭,从小家庭纽带就断了(她爸爸打骂她,她背着她主动要求改高考,她上大学后一分钱都没花过),6岁的弟弟,一年没见,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甚至是陌生的。很多行为完全不合理。

如果我和女朋友不是独生子女,我们一定会相信。如果我和女朋友不是学医的,我们早就买了。

就算女方18岁高考毕业,学了4、5年护理,按她在片中的表现,也得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此时,她至少25岁了。这还是假设女主是护理本科的。如果是专科,如果要先升专科就更久了。假设女主人25岁。

你说你性格原因不想谈,那就算了。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无论孩子们如何努力,女主人要么躲起来,要么在这个问题上一言不发。正常人应该会说“你爸妈死了,肉包子?”面对这样一个没文化,不讲道理的熊海子。自己买。敢锁门?反手转身把你关在外面。你要怎么办?"

熊海子敢砸电脑键盘?这个动作至少重复了六七次。起初,女子用手改变位置和姿势,然后她爬到沙发上,用脚猛撞。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希望我没有打我的脸。对于这种情况的姐姐来说,要教给孩子不要乱动别人东西的道理,要懂事。你不教,他以后会狠狠地烦你。你指望毫无理由地改变一个六岁的孩子?多亏了这个,它出现在电影里。

又看到一个回答,说小三缺爱,她哥给了她爱。哥哥给了她什么爱?我今年6岁,幼儿园还没毕业。和妹妹相处了这么久,还是没学会穿鞋系鞋带,还是那么吵。你说他会烧水泡姜吗?

6岁的孩子会说:“我只是想让你陪我?”更像是在说“我想去那个叔叔家玩玩具。”

女主被叫了好几次姐姐,心软了。和弟弟的互动剧,还有和父母的怀旧剧,发展到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感情基础。

男朋友几乎没有存在感,唯一的贡献就是让观众看清楚,男朋友的家庭充其量就是想着结婚生个儿子。第一次见爸妈的时候,说起2.2米长的大床和育婴室,有点太司马昭的心了。

且不说舅舅如何准确定位女主人是从哪个单元门出来的,舅舅又是出于什么动机指使孩子跑过去叫妈妈的?6岁的孩子知道什么是男朋友,什么是恋爱关系吗?这段话除了让观众看到讨厌的孩子,看到舅舅的胡言乱语,看到女人回家后没有爆发的无聊大炮,对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结局也很难洗成所谓的“开放式结局”——我一直在准备考研,孩子被别人养了几个月。结果你被录取了,走的前一天机票已经买好了,在你签协议之前,然后你就不舍得了?把孩子从别人家带走再去踢球?

如果也可以形容为“去养父母的草坪上踢足球道别”——导演很感慨。他给了一个长长的慢动作,看子枫姐姐是怎么忍住眼泪的,手颤抖了那么久都没签字,然后一句话没说就把孩子拖走了。我不敢与它分离,出去疯跑了一圈,又把它送回了孩子身边。这难道不好笑吗?

也有受访者表示,女性主要是把孩子带走,说不会影响追梦。这真的很有趣。一个6岁的孩子要多久才能完全养好?在12,如前所述,女主至少25岁,25+12=37。她怎么能自己带呢?更何况他还是6岁。就算他把房子卖了有点钱,他能过上比养父母更好的生活吗?以后到了青春期,吵架难免会有“当初为什么把我带走?”你能给我什么?你能做我的父母吗?你有什么资格关心我?“这样的问题出现了。这简直是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