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口头民俗(口头文学)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谚语、谜语、绕口令、民歌和史诗。

2、风俗和民俗(仪式)

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婚丧嫁娶,迷信,游戏,民间舞蹈,民族音乐。

3、宗教民俗(信仰)

民间宗教,佛教,道教,轮回,妖怪,占卜,巫术,民间疗法。

4.物质民俗(长民生活)

民间艺术,民间饮食,民间服饰,民间建筑。

扩展数据

中国民俗学运动的起源与蔡元培和鲁迅的倡导密切相关。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1917至1922任北大校长期间,倡导科学民主,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进步学者等著名学者,使北大焕然一新。调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他继续宣扬自己的进步思想。

它对中国的民俗运动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引导和推动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半个世纪里,娄子匡、邓、杨承志、杨坚、王觉岭等学者对中国的民俗学运动都进行过分期讨论:郑因写作时间较早,被划分为1935(他称之为“时代”)两个时期。

也就是说,“民国七年,北大开启了草木时代,民国167年至22年,广州中山大学耕耘播种,开花结果;杨承志、娄子匡、王觉岭分为三个时期:北京大学、仲达大学和杭州。杨坚的《中国民俗学运动简史》,写于1948年,分为五个时期,即1922-1925年北大起源。

广州仲达大学的鼎盛时期1928-1930,杭州的衰落时期1930-1935,复兴时期1936-1937,《北平近九年民俗学研究》。

只有中国的民俗运动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从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梳理、寻找更客观、更实用的分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