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学科建设
西北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创建和学术研究历史悠久。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广东经历了新潮流的涌动,西永也随着时代而变化。陕西大学堂创办至今,百年成长。文献学教学和研究人才辈出,成绩斐然,形成了经史文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人文科技文献并重的学术传统。高峰先生在先秦文化史和古籍考证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高明、蒋天舒等学术大师也曾在此讲学。
本学科成员先后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藏精英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汉字形音义演变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源词典》等的研究。,题目即将出版。
该学科还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成立了西北大学文学学科。该所是陕西省古籍研究的重要场所之一,其《全唐书·陕西碑刻补》系列,以及以吴研究员为代表的一批中生代学者,受到国内外文献学家的高度依赖。双方的共同努力,必将把西北大学的古典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创建于陕西大学堂1902,是“中学门”、“西学门”下辖的文学语言学分支学科。历经百年,一直在持续增长。1923国立西北大学期间,成立文学院。1924,鲁迅先生应邀在此讲学。1937抗战爆发时,西北联合大学成立,其人文科学学院设立中国文学系。1939西北联合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是学校的主要院系之一。1949后,高教实行院系调整,取消院级建制,更名为中文系。65438-0994年,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在原中文系基础上成立了文艺传播学院。2001,学校恢复原学院旧名。
著名学者黎锦熙、罗昌培、胡小石、曹靖华、杨辉、罗根泽、高峰、蒋天舒等曾在学校任教。先生、傅更生、刘志胜、郝玉峰、宋、山浪漫、杨春林等人也长期在此建帐讲学;安琪、马天祥、张华、刘建军、、雷成德、赵俊贤、薛、薛迪志、杨长龙、、曹芬、赵、方日熙、费秉勋、韩立洲、严琦、雷等。都还在努力,新书层出不穷;王启兴、董乃斌、边兴昌、王辅仁、童、张忠良、、方静、倪文东、牛红宝等学者从事过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知名学者何希来、王辅仁、薛天伟、党盛元、罗刚、,知名作家雷、贾平凹、迟子建,知名编剧、导演、黄建新、周有超、,知名记者马丽、万五一均毕业于该学科。该学科被学术界和媒体誉为“唐代文学研究重镇”、“作家摇篮”。
本学科现有在职教师69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讲师、助教20人;教师中有32人拥有博士学位(7名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18人拥有硕士学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0人,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2人。
本学科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审美文化史2个博士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8个二级学科)1个硕士授权点,美学、电影摄影、宗教2个学科3个硕士授权点。还有一个中文国际教育的硕士项目。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和戏剧、影视文学是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审美文化史是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影视名著阅读是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陕西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是陕西省哲学社会特色学科,“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获批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近五年来,本学科共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国务院古委、高校古委项目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5,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2。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5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4项,厅级奖励20余项。
本学科主编《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鲁迅研究年刊》(1974-1992 * * 18);主编《西北大学语言文学研究丛书》,已出版4个系列20部作品;陕西诗歌、小说评论、美国文学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