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伴侣”?

听说这年轻人喜欢找“伴侣”。“没有爱情可以活下去,但是不能没有伴侣!”这是当代年轻人对伴侣的最新描述。

据说最近很流行“伙伴友谊”。伴侣,一种新的社交关系,比朋友浅,比同事重,重在垂直细分的精准陪伴。合拍的伴侣就像工作中的老夫妻,默契,轻盈,没有负担。

大子最初是人们用来放在肩膀上的器具。而年轻一代Z所谓的“伴侣”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在某个时刻或某个领域有相同爱好或需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可以定期一起进行一些活动。他们这样描述伴侣:比朋友浅,比同事或同学重,专注于某个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

伴侣,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和他们的关系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在与伴侣相处时,我们不需要像朋友一样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持关系,也不需要完全真实地参与对方的生活。

他们往往只出现在特定的场合,比如出现在就餐、店铺探索等场景中的“饭伙伴”;“学习伙伴”经常出现在考研、公考、考教经费等各种考试中;《游戏搭档》出现在王者荣耀、原神、绝地求生等游戏中;“偶像化的伙伴”经常出现在安利舞台和同一个偶像的粉丝中...可以说什么都能配。

有人说,伴侣就像互联网时代的“快餐式友谊”,是一种碎片化的友谊,是亲密关系的“扁平化版本”。虽然营养价值不高,但是可以“吃饱”,方便。我们不需要指望伴侣和我们三观一致,也不需要彼此和谐,更不需要额外付出。我们只需要在感兴趣的领域和他们保持交流和联系。

用餐伙伴。伴侣没来的那几天,去食堂吃饭都不香。

小睡一会儿。桌子下面拿个行军床,“我和老公没那么亲。”

奶茶搭档。最低发货和满减一起尝试新品的感觉很好。

盥洗用具。和小学生一样,在公司要手挽手上厕所。

摸鱼,搭档。限时在线,下班后失去联系。“上个星期,我请了一天假不去钓鱼,那天因为一天没笑,所以没被纹身卡住。”

准时下班。领导不走不敢动吗?没关系。我和我的伙伴一起关闭并退出工作。

这年轻人,什么都想找个伴。

亲密关系的替代。

与真正的亲密关系相比,伴侣的“成本”更低,承担的风险更小,真正可以称之为亲密关系的替代。因此,你可以看到网民在网上寻找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

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不仅能让一顿平淡无奇的工作餐变得生动香浓,还能让枯燥繁重的工作有个盼头。有个伴侣是一件小小的幸事。

当然,失去伴侣的痛苦也是存在的。“工作中的午餐跳槽了。谁知道痛苦?”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丢饭的感受,其声泪俱下、感慨万千的哭诉让人感同身受,也让其他网友纷纷开启分享模式。有人说,上班后才知道,最可怕的是失去一个同事。有人说,丢一顿饭比失恋还惨;有人说,坚强的农民工能忍受职场的艰辛,却忍受不了食伴不在的痛苦,吃的饭也不香。谁知道呢?

他们甚至在有伴侣的时候和没有伴侣的时候完全不同,以至于在失去伴侣的时候辞职的热情会暴涨。

你可以不谈恋爱,但你不能没有伴侣。

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阶段性的?

视频加载...

以饭伙伴为例。根据契合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饭伙伴”与其本义“吃饭的伴侣”最为相似。不管你的口味是甜还是咸,不管你是意大利面还是米饭的粉丝,甚至不管你从家里带米饭,他点外卖。只要你愿意坐下来一起吃饭,大家都是好伙伴。然而,这一阶段的关系也是脆弱的。一旦有人的状态发生变化,饭伙伴的组合就会重新安排。

经过最初的了解、选择、磨合阶段,饭伙伴之间的友谊会逐渐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饭伙伴之间的交流开始慢慢延伸到私人领域:看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或餐厅,会互相分享;即使不在学习,不在工作,也要预约打卡。到了高级阶段,饭伙伴们互相需要,互相尊重,适当让步,开发新的美食地图。

而什么是终极阶段,也就是最理想的状态?有网友总结:既要有一样的口味,一样的用餐习惯,一样的经济水平,一样的钱,还要有同步的话题,地理位置,空闲时间。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符合所有标准的伴侣。徘徊在高级阶段和理想阶段之间,是饭和孩子友谊的常态;尽可能的靠近对方才是幸福的意义。

近日,在浙江丽水,三位白发老奶奶为一家餐厅偶遇AA,边吃边笑治愈。网友笑着说:“这不是吃个饭最理想的阶段吗?”“跟一个饭局有了前女友之后?”

我们彼此需要,彼此独立。

“浅社交”在年轻人中的流行有其合理性。

为什么「伙伴友谊」在年轻人中如此流行?有人是出于兴趣,有人是为了排遣寂寞,还有人认为找对象就是认真生活的代名词。简而言之,有些人认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建立亲密关系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伴侣相处,既能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又能保持情感上的“低依赖”,毫无压力地全身心投入生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互需独立”的社交需求。正因为如此,他们经常用“放松感”来形容与伴侣的关系。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潘鹤林表示,“合伙人友谊”的流行与年轻人“单身率”的提升是同步的,这样的“浅层社交”可以有效缓解孤独感。此外,年轻人中存在“小众文化部落”现象,这也是各种亚文化聚集不同人群的原因。他总结说,“伴侣友谊”很难发展成主流的社会模式,但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很多城市年轻人缺乏与对方深入接触的机会和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年轻人并不把伴侣视为“次佳”选择。很多年轻人认为,即使以后有了稳定的亲密关系,也不会“抛弃”或疏远伴侣。这种社交模式还是一种“保持自我”的证明。

伴侣的存在并不影响我们寻找“灵魂伴侣”或其他亲密关系的建立。更有甚者,当两个人对这种关系适应自如时,伴侣可能会“升级”,转变成其他亲密关系,成为朋友或恋人。微博的#思路打开了:通过找“饭搭档”相亲#这个搭档衍生的话题已经上了热搜。

对于年轻人来说,通过网络和交友结成伴侣,一起探索感兴趣的事情,被对方精准的陪伴简单治愈,让生活更加舒适自洽,才是伴侣关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