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考研英语教学法

4月16日至4月22日,北京教育科技能力学院携手湖北省外语教研领军和核心力量,邀请教育领域大咖王强教授培训一线教师。以全英语单元教学为切入点,以智能教学和智能学习空间为支撑,进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篇文章是看完讲座后的感受。

这与我们新课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理念不谋而合,即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

那么如何判断学生学会了呢?

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不学习,或者学习效率低下,教师是否应该停下来重新思考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偶尔会想到以上三个问题,但没有认真深入的分析过对策。我怕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懒惰是肯定的,但是怎么破呢?

王强教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评价。或者按照我自己的理解——随时随地反馈。

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四个环节中加入评价机制;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不能以常规的方式设定,而必须根据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在每节课中强制采取一种形式。王教授还吐槽了人教版的真名“Gofoit!”,为什么每个单元的标题不能代表题目?其实从提高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这套教材确实有点过时,有一些明显的逻辑错误。

我们太注重怎么教,忽略了教什么。

我们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却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思维的发展。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教授词汇和语法,却忽视了学生从低阶到高阶的建构、联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必须坦白,作为一名教师,我自己并不具备以上所有的思考能力。大学的教学理论没有教我,在职培训也没有。我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

前两天听了程教授关于语法教学误区的讲座,我才意识到我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是多么的不科学和误导。

没有查阅过语料库,没有意识到真假,经常随便编例子(也为自己的“机智”感到骄傲);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我用了无数的顺口溜,希望学生能够学习并灵活运用。现在我突然意识到语法的意义是为语境服务的。

之前唐主任推给我的那些务实的资料,我都像珍藏一样保存在手机里,却从来没有用心研究过。

我连一桶水都没有。怎么给学生舀碗?

我们一线的老师真的需要从国家教育改革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开展每一节课。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需要通过一套教材直接告诉我们如何教英语。我们需要定期在同龄人中交流、分享和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我们需要感受到我们不是在孤军奋战。

我经常跟学生说,汉语和英语都是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在用语言了解世界。英语本质上是一门语言,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学,那么我们的思维很可能就被固化了。

龚亚夫曾谈到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

即使我们步入社会后,英语没有成为必需品,这些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获得的品质也会伴随一生,受益终生。

我们国家需要培养有核心素养的人才,也需要一支有专业资质的教师队伍,能够指导人才的培养。那么整个教育系统对教师的评价是否也要相应调整呢?

教学成绩的绝对值和排名以及升学率的绝对值和排名起决定作用。这个环节做得不错,整体工作基本可以肯定。

反之,其他工作做得再好,整体的工作评价也不会太高。在这种强大的评价杠杆作用下,学校自然会将评价杠杆向教学业绩和升学率方向倾斜,其他工作的评价自然会被淡化。

在这种“片面追求”的评价杠杆影响下,教师往往考什么,教什么;考多少教多少。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其他素质的培养,则被抛在脑后,或处理公务,或置之不理。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次品”,甚至是“废品”、“危险品”。

我明白,每天盯着孩子背单词、短语、课文,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甚至可以帮助挑剔的学生考上高中。但是然后呢?被套路教出来的孩子,即使到了高中,迟早也会出现后劲不足,被淘汰的尴尬局面。

但如果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引导,短期内成绩不会有太大的进步。但学生后期潜力十足,各学科百花齐放。要坚持这个信念,老师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

但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下,不知道有“远见”的老师还能坚持多久。执行和创新真的不相容吗?期待教育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让老师们把精力放在课堂上,放在自身素质的提高上,而不是如何教出达标的学生,达到入学考试指标。

有学习,有反思,有行动,教师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为你们感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