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1500字)(6篇精选文章)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你有什么感悟?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认真思考怎么写读书笔记了。那么真的可以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范文1500字(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札记1本书主要讲述了16名全国数学名师的成长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其中有一些是“名校”。一毕业就被分配到省市实验小学或者重点小学,拜特级教师为师。他们起点很高,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有的是从普通小学甚至偏远乡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辉煌。但是,他们的成长有很多共同的轨迹和规律。

首先,他们对教育有梦想,不懈追求,脚踏实地,不断实践。毕业后,夏庆丰被分配到一个只有七八名教师的杂草丛生的村庄。但他并没有因为环境的不尽如人意而沉沦,继续学习,继续充电。一开始他只是想考研,但被最纯真的孩子感动,决定留下来教书。然而,一颗想飞的心从未放弃对蓝天的渴望。村里微薄的工资少得可怜。为了贴补家用,他暑假去苏南打工,进了华西村,进了华师中心小学,找到校长,自荐,校长独具慧眼,发现了他的优秀。于是他成为了华师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开始了艰难的培养过程。不断听老老师的课,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遍遍尝试靠墙教学,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走上了专业阅读的道路。他说,为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我走进学校图书馆,苏格拉底、卢梭、洛克、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专家学者的名著开始走进我的视野。那是一次更艰难的阅读,因为阅读理论无疑需要勇气和耐力去啃书,一次次烦躁地放下,一次次慈爱地拾起,一次次对自己说:“读下去,读下去。”正是因为他对读书的坚持,对课堂的不断反思,两年后,他获得了全国竞赛班一等奖,写了近百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校长。

去北京当校长。他的成长源于他不断的阅读、反思和实践,这是这些特级教师成功的普遍规律之一。几乎所有特级教师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学习、反思方式。比如,钱寿旺把工作当成一种愉快的带薪学习;许斌,做一个快乐的行者;朱宇宏,“根深”可以让你“枝繁叶茂”...

其次,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强烈的爱情故事。他们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当成发展的个体,真正尊重和热爱学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钱寿旺认为,教师要有一颗佛心,教育要有慈悲心。是的,教师要有一颗佛心,始终坚持从容大度的态度,不急于求成,不浮躁,坚持积极正确的教育,对孩子不苛求,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观,让生命始终呈现在教育过程中。他说,“我热爱我的事业,我爱我的学生。因为这份爱,我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真挚的感情;拥有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灿烂的笑容;走进这个世界上不应该被忽视的领域——孩子们纯真的心。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我让我的青春大放异彩。”老师应该尽力理解、包容和善待每一个学生。当孩子犯错时,他们迫切期待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似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正是带着对学生的一份热爱,我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班集体,管好了一个又一个混乱的班级,转化了一个又一个“学困生”。本·林友在《与学生一起成长》中写道,与学生一起成长是教师成长道路的必然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眼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老师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学生的成长不可替代,教师的成长也不容忽视。我们要让数学老师充满成长的气息,师生要齐头并进。正如萧伯纳所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旅伴。你问路,我在我们俩面前指了指。”华应龙提倡像农民种田一样教书,李烈校长“用爱养育爱”的教育理念,都体现了特级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无瑕的爱。

特级教师的成长当然有很多因素,但我认为学习、反思和实践,以人为本,热爱学生是最基本的因素。我也会在这些方向努力,多学习,多实践,让自己早日成长。

教师札记2欣赏上海某学校的办学理念:教书育人40年,为学生着想40年,为国家和民族着想400年。

那么我们的历史老师承担着怎样的使命呢?学生应该通过历史课学到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记住一些都城,明白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是传授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思想教育方面,多是政治民族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熏陶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罗列的知识点太多,教学时间不足,教师授课紧张,导致教学方法执行最普遍。教师垄断和集中自己的意见,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这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就是死记硬背。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的性质确定为人文学科,即历史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构。因此,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周一早上举行了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偌大的操场上站着1000多名学生,我们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场景,我做过这样的工作:南京大屠杀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正是因为国家放弃了人民,将军放弃了士兵,军队放弃了人民,男人放弃了女人,孩子放弃了父母,大人放弃了孩子,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在公民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在任何时候都能认为我是国威,是国仪,是国家的尊严和安全,那我们就可以在空旷的广场上独自唱国歌升国旗,一个人的力量会胜过千万个不负责任的普通人。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也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个学生都会感到震惊和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大有作为,责任重大,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的内容来说,包括了人们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的发展各方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该具有培养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可以提升人的智慧,提高人的品格。有一次,我背诵了《天才还是魔鬼》这篇文章,然后感慨:哈勃因为攻克了合成氨这个世界难题,把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了出来;他还发明了大量的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导致无数人致残致死;他被尊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被斥为战争恶魔。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请理论评论:你认为诺贝尔奖应该颁给哈勃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持己见。面对这样的论调,我给出了一个恰当的引导:哈勃为了他的国家打赢这场战争制造了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你认为一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战争?如何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可以用来正义,助长邪恶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和感性的语言来打动和感染学生,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到来。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区分什么是美善,什么是丑恶;哪些是应该学习和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判和斗争的,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利用人类改造的曲折和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要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而奋斗的自觉性。

老师们的读书笔记3因为平日工作繁忙,很少静下心来读书,但是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与教育》这本书特别好,值得一读,于是就在课余时间认真读了起来。书中描写的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许多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的满满的爱,真的受益匪浅!我由衷地敬佩和尊重李老师的许多言行!比如我经常在课间和学生一起活动;放学后或假期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普通老师绝对很难坚持按照人数轮流走访班里的尖子生、中等生、差生...

都说师爱是兼爱,当然应该是,但我很难做到这种爱的平衡标准。因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无论老师怎么对待他们,他们心里都会有各种不平衡,甚至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类似的感受。比如对于天赋异禀的学生,老师欣赏和重视他们是很自然的,但是对于后进生的批评和忽视也不足为奇,这确实是我们教育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我会认真反思我的教学工作。似乎无论我如何努力去设置师爱的天平,它似乎总是在摇晃。表扬和期待是我面对资优生时的正常感受,但面对差生时,我总是很生气他们扰乱课堂,不认真完成作业。我很生他们的气,同时被教育过几次,但失败后我别无选择,只能放弃。所以,要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样的“爱”真的不容易,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李镇西做到了!

李镇西老师说:“老师应该对那些极端无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情感。因为弱势群体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能让他们回归健康、快乐、自信、进步,那是多好的教育啊!”是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我真的把我的爱传递给学生了吗?自省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做的不够。作为一名初中生物老师,我同时带着七八个年级的六个班,同时也是801的班主任,所以平均来说和每个班的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经常上课下课离开教室,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和学生聊,所以学生也不是特别亲近和理解我。事实上,我也爱他们。我会由衷的为他们的进步高兴,为他们的失败难过,真的!但是作为老师,我总是下意识的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对象,这可能太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看得比学生优越。所以,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而是平易近人...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独特,教育效果突出!他的爱是基于真正的民主,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更重要的是,这种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其实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如果你有一份爱,真心付出,孩子也会真心喜欢你。爱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赞美和包容,对孩子的成功的尊重,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也不要吝啬对你的赞美,渐渐的你会发现他们脸颊上甜甜的笑容令人陶醉,这种莫名的爱相互交融,也教育他们继续争取更好的成绩;如果他们犯了错误,就应该认真地教他们,让他们觉得老师教他们是因为他们爱他们。这种爱是不需要言语来表达的,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所以会小心翼翼的不去犯类似的错误。因为你有爱,让孩子更努力,你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一颗爱人的心,更需要一份睿智的爱!

就这样,我陶醉了,感叹了,进入了一个极好的阅读境界,用心阅读,用自己的实践阅读,用自己的思考阅读...总是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和李镇西之间的差距。从教近2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棱角分明,经常用“平平淡淡才是真”来安慰自己。直到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平淡,其实就是平庸和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真的是革命对我来说还没有成功,同志们还需要努力!加油!

教师札记4偶然得到一本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虽然这本书是两位中学校长写的,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的寓意深深地启发了我们的幼师。书中的文字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所以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其中一些句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为了建立正面的管教,孩子首先要有辨别好坏的观念;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不要混淆好的和不动的,不要混淆坏的和动的。然而,旧的纪律经常使他们困惑。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纪律和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态的纪律,被动的纪律,顺从的纪律。

反思现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部分人都希望孩子安静的坐着听,以为那才是好孩子,守纪律。曾经看过一次音乐活动,老师在巧妙的图集设计和专业的音乐技巧带领下,让孩子们完全沉浸在优美的“山谷回声”中,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和能力被完全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但当个别孩子忍不住站出来配合老师练习和声时,老师马上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并不少见。表面上看,老师们似乎维护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却混淆了“善与不动”,从而扼杀了孩子的聪明表达。我觉得让孩子安静聪明,有活力有秩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静止就好,运动就坏”的观念,用好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爱“静”的孩子积极参与学习,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渐行渐远。真正有个性的思维,往往会跳出习惯性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并欣赏学生思维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是暴力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一切思维的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想与思维的碰撞与心与心的接纳与包容相结合,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妙想是创造的火焰,绝不能轻易熄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受特别深。很多老师可以欣赏学生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发生激烈冲突的违反直觉或道德的想法。我看过一个活动《忙碌的夜晚》,主要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晚上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从而引起他们的感激和敬佩。活动中,老师问:谁晚上工作?大多数孩子说保安,医生等。,而其中一个竟然回答:小偷。这立刻引起了其他孩子的笑声,老师马上否认了。如果老师当时能认出“另类”的答案,很可能是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比如引导孩子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窃”是一种工作吗?“那就有可能了解他现有的经验,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被挖掘出来的根。在雕塑家眼里,橡皮泥可以随意揉成想要的形象。但“根雕”的原理恰恰相反。你必须尊重根的原始形状和它的本质特征,然后根据情况来塑造它,修饰它的优点,夸大它的形状,才能把它塑造成一件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很多老师把学生当成橡皮泥。老师对一切都预设得相当全面,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并发症,老师会及时制止。或者用“巧妙的方法”把它们拖入预设的框架中。比如在一次科学活动的大课堂上,老师在讲菱角的外观特征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请大家看看菱角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摸摸它的感觉,闻闻它的气味。于是,孩子们开始观察和触摸菱角。一个孩子大叫:“老师,某某孩子在掐凌!”老师马上制止了孩子们的“捏凌”动作,强调那是看、摸、闻。在这里,老师把孩子当成橡皮泥,不管孩子实际表现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揉捏。其实老师让孩子摸凌的目的就是为了感知凌的硬度。“掐一下”离教育目标远吗?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把孩子当成“根”来雕琢,尊重他们原有的探索方式,因势利导,比如:“你捏出来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为了引导孩子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考,促进孩子获得新的发展。

书中像这样值得深思和琢磨的句子比比皆是。轻轻合上书,等待下一次重读...

教师札记5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追求中获得幸福。幸福不仅表现为理想追求后的鲜花和掌声,还表现为痛苦的挣扎、艰难的挣扎和不屈的追求。这些都能幸福。只要你心中有“爱”,无论你的生活多么艰难、痛苦、艰难,你都会内心平静,脸上带着微笑。这是幸福的生活。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幸福在哪里?我能做些什么来成为一个快乐的老师?做一个快乐的老师的基础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在“快乐老师”这个范畴上还是有所欠缺和迷茫的。

寒假期间,我读了陶继新的《做一个快乐的老师》,这本书包含三个讲座:阅读和教师的生命成长,管理快乐的生活和孔子的精神世界。拿着这本书,我感觉棒极了。当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我异常兴奋。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平静和灵魂的提升。越读越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怎么也摆脱不了。神店之外,感觉脑海中的一片绿地铺展开来,一望无际。看完之后,我不禁在想,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快乐的老师?答案很模糊,忽近忽远,若无其事。......

什么是教育?在当今教育中,提出了“学生参与度高、时间利用率高、目标达成率高”的课堂三维目标。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多大帮助,对灵魂幸福指数有多大帮助?它只是通过一种接近重复训练的方式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规范和评价范式。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绩,服务考试。我一直在想,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年后的生存取决于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秀的成绩,就无法提高人生的起点。看了《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教育成果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和教育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直奔成绩弱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片面的,说素质教育不是讲成绩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健康、生命幸福、生命快乐、生命习惯和学生的生命发展!

什么是快乐的老师?我从事教育工作十三年了。我去过农村,穿梭在城镇和城市之间。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工作内容复杂,显性工作多,隐性工作多,无法用八小时来衡量。我一直很困惑,很迷茫.....我记得有一个教育工作者说过,既然你除了当老师别无选择,那就努力做一个好老师。是啊!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做老师的可能性不大。那你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背负着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信任和学生的梦想。既然是心甘情愿的选择,就不能抱怨,而是要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

事实上,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心态,是其信念和追求的反映。由于时代的局限,观念的差异,社会对教育功利性的需求,或者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数字化”的评价等等。,都自然是影响教师精神品质的重要因素,但快乐的教师应该是清醒的乐观主义者,面对现实我们可以选择拥有多种多样的人生态度。老师是爱的事业。心情好了,就能笑对人生,爱每一个学生,与他们“融为一体”,非常有针对性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你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鼓励。而且,有了良好的心态,你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狭隘,多一些开放,你会把教师当成一门艺术,你会在忙碌的工作和创作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即使苦中有甜,你也会乐在其中。我想,当我们教师的工作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时,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快乐,被快乐紧紧“包裹”着。其次,要懂得学习教学,把教学当成简单的重复,势必会让我们厌烦无语。我们要把教材的学习和教学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由之路,要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

我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平凡、忙碌、充实的日子。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永远的幸福吧!然后,我也会说,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奉献一生。

教师札记6假期里,我读了吴菲先生写的《给青年教师的书》。对青年教师,吴菲老师倾诉了自己30多年的教育经验,详细解答了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一些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略的细节进行了训诫。最重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教育良知,做一些对民族、对家庭、对学生有益的事情。

《致青年教师》不像某些教育理论书籍那样一章一章地讲空洞的理论,而是由短文组成。每篇一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随笔或散文集。读这本书我不觉得累。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常识。吴菲老师平实的文字和真实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看完之后,我对我的事业和我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看到书的序言中“对教师职业生活负责”这几个字,有一些感触和惊喜。刚看了几十页,心里感触良多。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直、进取的集体才能让我们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给我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书中,吴菲先生坦率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漫长,成长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一些体现了一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在书中,吴老师反复提到“不要急”和“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吴先生鼓励我们为学生敞开思想,因为教育者的思想有多宽,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有多大。一个老师有宽广的胸怀,才能让他的学生面朝大海,仰望星空。

《致青年教师》分为六个系列:做一个胸怀宽广的老师,不要着急,心中有一颗学生的心,尊重常识,永不放弃理想,播下善良的种子,共85篇。看完这些倾吐心声的文字,仿佛与智者长谈了一夜,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境界。带着梦想和激情,我开始了教学工作。在这几年的实践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我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就像吴菲先生说的,成为“两者之一”,即成为思考者、学习者和实践者。教育是一项美好的事业,它呼唤人们的理性追求和美好人格的建立。朴实的工作态度,肺腑之言,就像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努力就会绽放智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能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尚和卑微之间可能只有一步之遥,就是我们是否能在任何情况下维护教育者的尊严。尽量把学生的心放在心里。对于一些事情,尽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和被尊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自觉维护教师集体,促进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力的力量。时刻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个优秀的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不说话。老师是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未来。看完这本书,我深深明白,我需要培养的东西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至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思考、理解和实践;“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超越,这样才能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你既要对学生的教育负责,也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而我们要时刻意识到这一点:对自己教育教学事业的磨炼,不仅仅是对学生成长的贡献,不仅仅是完成别人托付的任务,更是自己人生价值的展示。学校为年轻教师、技术娴熟的教师和团结友好的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吴菲老师的话让我用平实的语气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和希望。指引我在教育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让我快乐地面对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会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