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介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和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回顾学院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吴宓、孙培亮、邓、吴玉江等历代杰出学者辛勤工作的身影。吴宓,哈佛大学硕士,学贯中西,1955-1957在历史系任教;孙培亮,学术领域广泛,擅长管理西亚史,尤其是伊朗史,在世界史学界颇有名气;邓一生致力于文化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成绩斐然。吴玉江以研究墨学而闻名。他们渊博的学识、渊博的学识、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风尚,如春风细雨,滋润了一代又一代求知若渴的学子,形成了我们良好的办学传统,铸就了我们今天的校训——学而思、修德、知行致胜。

学院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中国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历史与民族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学位授权权(含师范院校硕士学位)。中国史是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

学院下设中国历史系、世界历史系、历史教育系、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民族教育系五个系,以及历史地理研究所、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亚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设有历史学(师范)、历史学(国学研究与应用)、民族学三个本科专业,承担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养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预科生、网络教育与历史教育硕士、大学教师硕士多层次办学体系。

教职工7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1人,教授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9人,博士(含学生)32人,硕士(含学生)20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支持人才2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一级专家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获重庆市师德建设标兵。

“十一五”期间,学院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1项,国务院重大文化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1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6项,研究经费达6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聚了“融师学为一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民族教育、服务民生”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5300多名博士、硕士、本科生,以及5800多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强化了硕士研究生和大学预科生。学院多次聘请韩国、美国专家来院工作,与美国、英国、韩国、中国及香港、台湾省高校互派学生,与西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本科生,积极接受遵义师范学院、毕节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贷款学生,与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广泛交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