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择校要考虑哪些方面?如何评价自己的水平选择录取率高的学校?
考研选择专业和学校的五个考虑因素;
按专业设置学校
从专业角度选学校,还是从学校角度选专业?一般来说,考生在考研报名时,会先选择好学校,再从差学校中选择好专业。
建议考生在决定报考院校时,首先选择专业,从专业角度选择学校。因为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向高度专业化的过渡。考生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可能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伴随一生。
按兴趣定专业。
那么考生应该如何选择专业呢?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考生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自己最了解的专业是什么,自己最擅长的研究领域是什么,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兴趣是内在动力和内因,最能调动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所申请的专业是否有基础也是考虑因素之一。有些考生报考的是本科专业,有些实力不错的考生基于对某一学科的兴趣选择了跨学科的考生,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比如有的考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对国际贸易感兴趣。经过对国际贸易的长期研究,他们终于成功地进行了跨学科的考试和研究。
选专业看需求
社会需求也是考生选择专业时要考虑的因素。目前一些研究生专业虽然社会认可度较高,但随着该专业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社会需求会呈现递减趋势,考生毕业后的就业可能会更加困难。因此,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高的专业时,还要考虑社会需求,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和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从近几年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生多集中在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律、企业管理、金融、通信等专业。虽然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待遇高,需求量大,但社会需求相比往年明显“缩水”。一些过去不太引人注目的职业,如信贷管理、资产评估等,已经悄然“火”起来,社会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备考难
不同模式下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不同:
第一,这个专业是我们学校注册的。这是最常见的考研志愿选择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模式。一般来说,只要专业好,学校也可以,大部分考生自然会选择报考这个专业。
第二,专业跨校申请。跨校报考该专业有两个原因:一是专业虽好,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得到更好的招生单位;二是原单位太热门,考生选择竞争相对温和的单位。
第三,跨专业学校报考。学校品牌不错,但是想换一个更好或者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的学校来申请。因为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难度大,而且这个难度和专业之间的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难度越大。
第四,跨专业跨学校申请。对原来的专业和学校非常不满意,决心开辟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学校报考。这种模式的备考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要面对大量不熟悉的专业课,而且在复习资源和信息渠道上也处于劣势。
那么,考生如何确定专业和招生单位呢?我们认为,贯穿整个决策过程的关键要素有两个:考生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完整和充分的信息。这其实就是报考的主客观条件。
专业选择——留守还是跨考?
继续留在本专业,还是考新专业?
无疑,考研选择这个专业要确定的多,容易的多,所以考研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客观来说,跨专业考试成功的比例比较小。一般来说,除非你特别想转专业,并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否则放弃这个专业选择跨考毕竟也是一种选择,放弃意味着从头再来。新的学科知识,新的学习方法,不是短短一年就能掌握和运用自如的。因为所有这些情况,跨专业的学生会处于劣势。所以你选的新专业就是你考的第二学位。一般来说,平时比较关注或者和本专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专业,复习起来会比较容易,跨考难度也比较小。但一般来说,参加跨专业考试学习的同学,要早做准备,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因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所以需要在专业课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弥补与本专业考生竞争的劣势,取得最后的成功。
文科和理工科医学互换的危险指数:★★★★★
文科属于社会科学,理工科医学属于自然科学。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完全不同:一是文科的思维方式更为积极、灵活、感性,而理工科医学的思维方式更为规范、理性。所以文科生在选择理工科和医学方面并不占优势。其次,随着文科专业长时间的积累,理工科医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文科专业的知识水平,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把握文科专业的内在理论框架,也需要一种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理工医相互转化的风险指数:★★★★
理工类和医学类专业虽然属于理性思维模式的学科,但由于其理论性强、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同时也需要严格的科学规范,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最好继续学习本专业。如果换个领域,他们的精力就很难集中。
文科专业之间、理工科专业之间的交流风险指数:★★
文科专业和理工科专业的互换是专业重选难度最小的因素。在专业学科相同的情况下,学科内的知识是相通的,学习方法和模式是相似的,所以挑战系数相对较小。
如何选择报考的院校?
质量标准
在优质单位真的能学到东西,这样三年也不会浪费。素质通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判断:在本专业领域的地位;导师素质;本单位近年来的学术成果。
名气大小
名气往往是质量的一个外在评价指标。而且一个知名的单位通常有利于研究生的科研和就业。
竞争性的局面
由于各招生单位的素质和地理距离不同,同一专业的报名人数可能相差很大,竞争情况也会有所不同。结合自身实力,可以尽量避开竞争焦点,提高录取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