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改革开放30年佳木斯的变化

佳木斯,在过去的3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佳木斯市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2007年,佳木斯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1.4亿元,比1.978年的7.5亿元增长44.5倍,年均增长8.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9亿元,比1978增长8.6倍,年均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5438+亿元,是1978的58倍。

3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佳木斯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佳木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智慧的佳木斯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记录了佳木斯251000人的辛勤劳动。

一是农村改革先行,农村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佳木斯的改革和全国一样,源于农村改革。30年来,佳木斯市农村改革不仅逐步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且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深化了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并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搞活土地流转机制、县域经济综合改革、小城镇改革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返乡创业、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改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改革。2004年,佳木斯市在全国第一批取消农业税,实行“一免两补”政策。在过去的五年里,该市向农民发放了22.5亿元,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购买农机具补贴。免征农业税的佳木斯市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4亿元。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改革开放30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2004年以来,国家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次得到充分调动,出现了多年的土地承包、生产投入、科技推广和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粮食平均亩产量从1978年的272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439公斤,每年可提供29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41.50万头,奶牛饲养量为48000头,是1.978的395倍。肉牛、肉羊、家禽饲养量大幅增加,畜牧业产值达到381亿元(现价),比1978增长71.2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的5%提高到40%。林业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造林保存面积已达654.38+048.8千公顷。目前,全市森林面积290.6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54.38+05.6%,是我省东部重点林区之一。我市荣获“CCTV2006中国最佳生态魅力城市”荣誉称号。农业科技广泛应用,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快。此外,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五保户供养等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二是工业经济走出困难和曲折,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在向工业强市迈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佳木斯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工业建设速度明显加快。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了我市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业经济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大项目,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强劲增长。煤机、电机、鹿贾立安等重点企业优势初步显现,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引入民间资本,加快投资结构调整,方嘉、糖厂、嘉鹏亚麻、联合收割机厂等一批国有企业焕发新的活力,沃尔德电缆、吉驰拖拉机等民营企业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加快金融项目建设,桦南、富锦、汤原等县(市)特色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54.38+023亿元,是654.38+0978的654.38+05.4倍;利税达到9.5亿元,是1978的7.3倍。

三是加快城市建设和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改善城乡环境。

改革开放30年来,佳木斯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20世纪最后10年是佳木斯城市建设大发展的10年。投资31万元,建成包括三环路在内的主次干道13条,总长34公里,面积69.3万平方米,建成改造区街巷35条,面积5.4万平方米。扩建沿江公园,改造站前广场,建设一批园林小品和雕塑景观,加快城市绿化步伐,不断增加公园和旅游区的游憩设施。到2000年,全市一、二、区干线公路由51条增加到71条,长度由142公里增加到201公里。广场面积从3.9公顷增加到7.8公顷;全市公共交通线路由8条增加到16条,车辆服务人口由4400人增加到2500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8平方米增加到8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人口从654.38+0.9万人发展到56万人,普及率从53%达到654.38+0.000%,室内供水率达到9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普及率达到64%;燃气发展到40万人,普及率71%;排水管网密度由每平方公里65438±0.57公里增加到2.8公里;城市绿化人均绿地由1.25平方米增加到8平方米。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对如何科学规划佳木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定位,以建设黑龙江省东部区域中心和内陆港口城市,打造具有三江地区人文特色的现代化北方城市为目标,进一步绘制了现代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蓝图。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经进行,总体规划期为2020年。以建设“北方水城”和“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实施了“蓝天、碧水、绿化、净化”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内河治理工程和沿江十里景观带建设相继启动。近年来,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棚户区改造先进市”。

1978至2007年,全市投入3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并完成了博物馆、长安人防工程、新火车站等大型公共工程。新行政中心大楼、公共卫生大楼等几十栋现代化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建成了松花江公路大桥、长安、西林、安庆、广福立交桥,初步形成了立体交通格局。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人民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围绕满足群众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

教育的发展卓有成效。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方向、与国家社会接轨的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先后接收了22所市属企业办学校和区级初中,整合城区14所学校资源,清理撤销改制学校6所,改造农村D级危房258户,完成23所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628所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建设,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集中了22所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创办了技师学院和职业学院,走出了一条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管理、集中办学的职业教育新路。佳木斯大学自合并以来形成了学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和区域服务的特色,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集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省级重点综合性大学。

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完善。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40个,卫生技术人员1224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95%。广播电视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底,* * *已铺设城市光缆320公里,有线电视网络从550MHZ升级到750MHZ,从1985初期的传输6套模拟电视节目到传输36套模拟电视节目和56套数字电视节目。文体活动成果喜人。大型现代鞠萍“苏铁花”等多项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业余作者在嘉实写的小品《节日快乐》获第七届全国群星奖表演金奖、剧目金奖、导演金奖,参加央视65438-0998春节小品晚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文化设施陈旧问题,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老年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信息通信业发展迅速。政务网和三级农业信息网初步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劳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8.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万人。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共实施了30个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到2007年,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495家,高新技术企业51,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8家,80项科技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

五、努力发挥地缘优势,不断加强口岸通道和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经贸交流,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30年来,佳木斯市全面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大力整合资源,加快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步伐,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自1986以来,佳木斯及其各县(市)先后对外开放了5个国家一类口岸(佳木斯、桦川、富锦、同江、抚远),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城市之一。先后与日本久其、澳大利亚舒尔哈芬、俄罗斯庆城、阿穆尔、比罗比扎恩、南萨哈林斯克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日本坂田市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加强了与俄罗斯远东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巴哈和庆城设立了办事处,定期开展经贸活动。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江至俄罗斯以下浮箱固冰通道开通,佳木斯至俄罗斯国际直达客货运输线正式通车,佳木斯至北京、上海、广州等航线开通。通江铁路桥、千福铁路等大通道工程进展顺利,将对我市对外开放产生深远影响。全市外经贸主体不断壮大,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435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52家。

积极繁荣城乡市场,各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布局更加合理,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华联百货、百货店,以及大润发、苏宁、国美等一批国内有实力的商家落户我市。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654.38+0978年的76383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54.38+02.04亿元。

不及物动词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秩序良好。

到2007年,市级财政实现了四个历史性突破,即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6543.8+0.7亿元,首次突破6543.8+0.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1亿元,首次突破8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53.3亿元,首次突破50亿元;争取资金突破40亿元。市本级财政总收入654.38+0.09亿元,比654.38+0.978年的654.38+0.30亿元翻了八倍。2005年以来,通过加强财源建设,狠抓财政收入征管,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建设。

审计监督职能发挥得更好。1985以来,共审计3860个单位,查处违纪资金155亿元,上缴财政3740万元。有1个项目被审计署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我市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的基本格局。辖区内有工、农、中、建、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七类存款金融机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金融业务量快速增长,进一步增强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 * *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他们逐渐从温饱走向小康,走向富裕。人民生活从以“温饱”为主转向以“住、行、娱”为主的多层次消费,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交通、通讯等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2年的418元增加到2007年的9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65元增加到2007年的411元。

七、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不断取得成效。

1983期间,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爱”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并向全国介绍了经验。之后,佳木斯在全国率先创建“文明社区”,有力推动了全市文明城市建设。90年代,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爱我乡、兴我市、创优、建功”和“五心”教育活动等一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创作氛围。党的十六大以来,佳木斯市委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改、树、塑”活动和“三大创建”活动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树立了佳木斯文明形象。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打造“三江文化城”为目标,加强和完善艺术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荣获“中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荣誉。不断巩固“双拥”工作成果。从1987开始,佳木斯连续六年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

充分发挥NPC、CPPCC和人民团体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CPPCC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度重视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工会、* *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了有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各级政府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稳定,在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发展。公安司法工作全面加强。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新型指挥警务模式,实现110、122、119“三位一体”。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活动。五年来,* * *承办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510件,结案率95%。市法律援助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老年人示范岗、先进集体、省级青年示范岗。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不断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全市10个县(市)91个乡镇建立了社会调解中心,保持了社会稳定。

八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0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市委工作,着眼发展、服务大局,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干部人才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入手,首先在全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1983结束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自上而下分三批整党。从2000年6月5日至2000年2月,分四批开展了“三个代表”理论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各级党委总揽全局、领导发展的能力。2005年,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了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了党员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长效机制。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建立了基层建设新机制,为基层党建增添了新活力。县(市、区)委重大事项表决制度、县级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定期报告制度等五项制度也得到落实。在保证党员队伍纯洁性的基础上,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149089人,在各条战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