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指导应该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

问: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问题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意象)组合所创造的想象境界。包括景物、情感、环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述诗中展示的画面。考生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写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语言要优美。

②总结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的特点。一般可以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独寒冷、宁静美好、苍劲壮阔、萧瑟苍凉等。,并应注意准确反映景物的特色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要空洞,要具体回答。比如回答“表达作者的感伤情怀”是不够的,要回答为什么是“感伤”。

答案示例:

两首绝句(上)杜甫

江山沐浴在春光里,多么美丽,花香送花香。

燕子忙着在湿泥里筑巢,成双成对地睡在温暖的沙滩上。

【注】此诗是诗人“一岁四行役”后暂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风景?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一下。

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春的美好景象:春光明媚,田野碧绿,河水反射着阳光,春风带来了花草的芬芳,泥巴融化了,泥土湿润了,燕子忙着用泥巴筑巢,阳光明媚,沙滩温暖,鸳鸯还在沙洲上睡觉(第一步)。这是一幅明媚的春景(第二步)。表现了诗人流浪生活结束后(第三步)快乐悠闲的心境。

江汉杜甫

我漂泊在江汉带,思念故土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天空遥远,月亮永远孤独。

夕阳扰强心,秋风病。自古以来,老马就是因为它的智慧,而不去耗费它的体力,因此,虽然我老了,病得更重了,但还是能做。

远如天边飘来的一朵云;独自面对明月的漫漫长夜。转联是打工一对。《天* * *远》,还有姜汉科;“月孤”,气度学究。表面上看,诗人写的是一个孤独的月亮,但实际上他写的是自己。他将自己的感情与外面的风景融为一体,哀叹自己漂泊不定。然而,在皎洁寂寞的月下,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自信,他的心依然是明亮的。整整一夜。虽然我已是暮年,就像太阳会在西山落下一样,但我展示抱负的野心依然存在;面对瑟瑟的秋风,我不仅没有为秋天感到难过,反而觉得自己的病渐渐好了。颈对联是借来的,“夕阳”是对暮色的隐喻,不是写实。“秋风”这句话是现实的。诗的意境宽广深邃,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积极利用世界、勇于逆境,“疏”而复兴的精神。

三、四、两句借景抒情,托物抒怀。诗人写远方天边飘来的云,比喻自己是漂泊者、流浪者;写明月孤悬一夜,暗示你孤独无助。夜月与诗人相距甚远,可以想象旅途中的艰辛与不易,也可以看出诗人思乡之急与深。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明月虽远且孤,其银辉却光芒四射,万物生辉,鲜明地象征着诗人对君王的忠诚和对民生的忧虑。换句话说,诗人的忠诚就像天空中孤独的月亮一样明亮。

这是杜甫晚年留在江汉时写的一首诗。在诗中,对联用了几个意象,如“一片云”、“一轮孤月”、“夕阳”、“秋风”。请分析一下他们场景交融的意境。(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答案:(题干要求对几个意象进行细致分析,第一步“再现画面”可省略)《一片云彩》《孤月》凄凉(第二步),透露作者的孤独与厌倦(第三步);《夕阳》《秋风》意境壮阔开阔(第二步),也体现了作者的乐观豁达(第三步)。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能类型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题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技法)。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效果如何?

解法解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要准确回答问题,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表达和间接抒情。

描述技巧主要包括:

1.场景的交融是间接的、含蓄的,景物的描写包含了诗人情感上的爱与恨。

2.刻意从侧面描述对比和反差,作为衬托,让需要的东西凸显出来。

3.联想想象就像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奇思妙想与自然的真实结合在一起。

4.用典使诗歌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意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用叠字增强节奏感,起到强调作用。

7.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感情,用隐晦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8.细节真实准确。

9.素描不渲染,真实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包括:

1.隐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中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

2.转喻简单又复杂,现实是虚拟的。

3.对比鲜明的色彩,刻画形象,表达丰富的含义。

4.夸大本质,给人启发;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加强联系,营造氛围

5.对偶在音乐上是美的,在表达上是简洁的,是抒情的。

重点提问

7.提问以吸引注意力并启发思考

8.一语双关,不过是暗示。

特别注意以下六种高考常见的描述技巧。

(1)抵消(抵消,分为正对比和负对比。负对比也有动静对比,音乐场景衬托悲伤)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较形象,比喻是为了使事物个性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仗是为了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表意简洁,抒情深刻)。

(3)静与动的结合(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很注意动与静的相互对比,可以静与动结合,也可以写静与动、动与静)

(4)虚实结合(有时对立面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两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5)色彩渲染(色彩渲染可以传达快乐的感情,也可以衬托感伤的感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视、近看、由远及近或由下而上)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2)解释为什么这种技巧与诗歌结合使用。(3)这种手法有效地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答案示例:

王安石《书湖吟先生壁上诗二首(选其一)》

草房檐长而静无苔,花木手工种植。

一水护田围绿,两山排绿。

注:①排路:破门而入。鲁,开门。

“两座山安排送绿花”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这句话用的是拟人。(第一步)开头写“山”,“两座山”似乎急于将青翠的群山“送”进门。(指出拟人的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川灵性,生动写出田园风光的生机。(第二步)写出诗人在其中的喜悦,表现出诗人对这美好的乡村生活的热爱。(第三步)

早就去找陈了。

露珠侵入了骆驼的棕色,晓寒很亮,星星又干又亮。

孤独的桥和梦,稻田深处的草虫在歌唱。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效果如何?

答: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一步)。天空并不明亮,星星纵横,特别明亮,烘托着夜的黑暗;“草虫鸣”体现了环境的寂静(第二步)。两者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早年的旅行和内心的漂泊(第三步)所带来的孤独。

听蜀僧卓弹琴,李白

一个蜀国的和尚,带着他的绿绸琵琶盒,向西走下峨眉山。当我听到松谷的声音时,随意挥挥手。

我听见他在清澈的小溪中,我听见他在冰冷的钟声中。不知不觉中,暮色笼罩在青山上,秋云萧瑟,布满黄昏的天空。

注:①路岐:古代著名钢琴。(2)流水:借用“山流水”的典故。

3霜铃:山海经?据《中山经》记载,丰山有九种,以初霜闻名。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句“山暗我无感,秋高气傲”的理解。(200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

答:①主要用简介描述(第一步)。②写了歌末的风景。(步骤2) (3)写出作者沉浸在琴声中的状态,从侧面描述琴声的魅力(步骤3)。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类型

问: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问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论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法解析:此题型不要求揣摩个别词语的巧妙运用,而是品味全诗的语言风格。可以用来回答问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丽大方、通俗易懂、多言多语、委婉含蓄、豪放不羁、文风婉约、简洁生动等。词语的语言掌握如下:

诗眼——词类活用——修辞效果——生动传神

好句子——省略句子——倒装句——节奏和韵律——平衡。

回答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语言特点。(2)用诗中的相关句子分析这一特点。(3)指出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示例:

春天心碎

赶走黄鹂,赶走树上所有的音乐。

当她梦见她去了辽西营地和他会合时,他们叫醒了她。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答: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黄”等,表现了女性的天真无邪。“他们在她做梦时叫醒了她,说她去了辽西营地与他在那里会合”用简单的语言表明,黄鹂被打是因为它扰乱了她想念丈夫的梦(第2步)。这自然就表现出了女方对丈夫的向往(第三步)。

字体精炼的第四种模式

问:这幅对联中最生动的一个字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变体:一句话一直被人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

解法解析:古人在诗词中讲究炼字,就是要求品味这些炼字的妙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而要放在一个句子里,用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单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展开联想,把这个词放在原句中描述场景。(3)指出这个词衬托了什么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在南浦的萧瑟苦差中,秋风萧瑟。

立刻回头,心碎了,好离开,不要回头。

据前辈说,“侃”字看似平常,其实很传神,确实能揭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我同意。看,在诗里,是回望的意思(第一步)。我离开了人们,我经常回头看。每次回头看,都是肝肠寸断。这个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的形象(第二步)。光是“看”字,就尽可能表现出离别的伤感(第三步)。

菩萨白

平地林茫茫烟霭,寒山区悲天悯人。色入高楼,楼上有人悲。玉阶空立,飞鸟急飞。回程在哪里?长亭子比较短。

古典诗词特别注重炼词。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达中的作用。(2004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答:“空”字表达的是一直苦苦等待无果的孤独和惆怅(第一步)。诗人玉洁站在那里仰望飞鸟,没有返回的希望(第二步)。“空”字增加了整个字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第三步)。

蝴蝶爱好者苏轼

花凋谢,红杏小。燕子飞来,绿水人绕。枝上吹柳少,海中芳草多。

墙内墙外荡秋千。墙里俗人,墙里美人笑。笑声消逝在寂静中,激情却被无情地惹恼。

《绿水人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成“萧”。你认为哪个词更合适?为什么?请简单欣赏一下。(2004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

答:①“周围”这个词不错(第一步),因为它实际上描绘了绿水环绕人的情景(第二步),形象生动,富有动感(第三步)。

②“小”字好(第一步),因为它既指出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气息(第二步),能让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第三步)。

只有“左右”或“小”两个字好,不做具体分析,不给分。仅从发音角度比较“左右”和“小”有意义,给2分。

第五种模式充满了诗意。

问:一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法解析:古诗很讲究立意,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检验考生对整首诗的把握。

回答步骤:(1)这个词在突出主旨方面的作用。(2)考虑词在诗的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一个春天的夜晚,李白在洛杉矶听到了笛声。

余迪的黑暗飞行声,散落进了满洛杉矶的春风。

谁在这夜曲里听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想家不起来了?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同意“关键”吗,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意思是“依依惜别”,诗歌的主旨是乡愁(第一步)。这种乡愁是因为听到了“断柳”歌的笛声(第二步)而产生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