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释义(五)?

中国戏曲运动:1926年,赵太谋、俞上元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戏曲杂志,倡导“中国戏曲运动”。他们主张通过对旧戏剧的整理和利用,建立“中国新戏剧”:在戏剧观念上,他们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的“纯艺术”倾向;在戏剧表演方面,提出要“发掘人的心灵深处,表现生命的力量”,从而欣赏西方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并进一步提出要结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和“现实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预言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戏剧大部分将成为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他们的构想,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而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社会分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达时代斗争的重大主题,在创作之初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以形象拓宽思考深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特别是时代人物,在戏剧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写人物的成长史或突出人物的瞬间。在左翼中,沙汀、吴组缃等人追随茅盾的创作。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影响深远。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山海关,在左翼文学运动的推动下自发开始文学创作的一群文学青年。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东北人民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家乡的怀念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风格粗犷宏大,书写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村》等。

河流小说:原为法国文学的一种形式,指具有多卷连续性和历史意义的长篇巨著。黎杰人在法国学习并受其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为基本线索,完成了《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浪淘沙》三部曲式的历史宏篇巨著,框架宏大,广度深厚,被称为“江河小说”,他的长篇宏篇巨著也被称为“小说现代史”。

汉源三大家:何其芳、李广田、卞,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三位诗人,他们在1936出版了《汉源集》,其中有何其芳的《燕妮集》、李广田的《集行》和卞的《几行集》,因而得名。他们注重用诗歌传达自己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达年轻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风格朴实,寓意深刻;卞善于在沉默中表达情感和哲理,用巧妙的文字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和非客观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开明派:30年代一支独特的散文作家队伍,大部分是上海立达书院的同仁,30年代聚集在明凯书店周围,包括丰子恺先生、夏丏尊先生、叶圣陶先生。“开明”的范散文家,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派,是一个热切的爱国者,讲究人品、气节、操守。他们的作品平淡如水,清晰如词,却善于在平凡中探索人生哲理,追求崇高情境,严谨而富有魅力。

上海艺术剧社:中国* * *产党在国统区领导的第一个剧社。由郑和沈端贤发起,成立于1929年秋。郑总裁。出版了《艺术与沙龙》等戏剧刊物,以及戏剧散文集。他明确提出发展新剧和“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引进了法国左翼剧作家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较量》等具有革命倾向的戏剧。有力地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戏剧的理论建设,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后浪漫主义:在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具有代表性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是徐旭和无名氏。这类作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欣赏兴趣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浪漫主义小说”,强调其文学品位,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有现代主义精神。他们的小说浪漫抒情,但与郁达夫为代表的早期浪漫主义小说不同,更多的是神秘和荒诞。代表作品有徐旭的《风萧萧》等。

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田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歌运动,积极倡导“抗日、民族、大众”的诗歌。所谓街诗,就是群众的诗,是抄在村寨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诗突出,结构采用“阶梯状”枝干形式。诗简短有力,节奏感强。它们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着鼓舞人民、对敌作战的战斗作用。闻一多被称为“时代的鼓手”。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