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教导的第12章:自我就是梵天。

任何创造都有两个根源:尼米塔·卡哈那(nimitta kārana),智慧生物拥有创造创造的知识和技能;材料根(upādāna Kārana),用来创造造物的材料。主对阿诸那说:“造物确实生在我里面,生在我里面的东西被我维护着,融进了我里面。”这个说法的意思是,主不仅是创造的有效来源,也是它的物质来源,因为在创造存在的尽头,创造不能融入它的有效来源,而是融入它的物质来源,就像陶罐不能融入陶工,只能融入泥土一样。因此,主说:“在创造中,除了我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超越我或存在,因为我是时空的持续和其中万物的存在的根源。”

人类并没有真正创造任何东西,我们只是把主创造的东西重新排列组合。当我们发现主满足了我们所有的需要,我们自然想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但我们发现我们祷告的对象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当我们不知道神是什么的时候,我们用这段著名的经文(?洛卡)为我们祈祷:

“主啊,我不知道你的真理,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子。无论你是什么,无论你在哪里,愿这份礼物到达你的手中。”

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祈祷方式。即使你对主的形式或下落的了解是错误的,这个祷告也会到达目的地。

一旦你正确认识到上帝是创造的物质来源,你就会意识到你不必去任何地方寻找他。上帝是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你的身体、感觉器官和头脑,任何被创造的东西,正如主奎师那所说。

“我是整个世界的起源,是它融化的根源。”

因为主是创造的物质来源,你可能会说“我认识创造,所以我认识主”,但主不可能是你认识的客体,因为一个客体必然不同于你——主体。上帝和你没什么不同。若一切都与主不同,主所剩下的就不那么宝贵了。如果你想象你可以把主当作一个客体,你就使自己凌驾于他之上。如果上帝是你思想的对象,与你分离,你可以去除对象;上帝,但继续存在,还是想到别的。按照你的想法,主会被归类为来来去去的东西,主和其他任何有限的生命没有区别。这是由于你对上帝的误解。

当一个人在祈祷中呼唤上帝时,表明那个人知道上帝的存在。但是,如果个人不接受主和自己是一样的,那么个人对主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在第七章中,这种不完整的知识被称为J?拥有这部分知识(认识神)的ā那,叫做āstika。

海浪诞生于海洋,由海洋维持,最终汇入海洋。波浪与海洋相关,就像人与上帝相关一样。海洋存在于每一个波浪中,只是波浪把海洋看得和自己不一样。它想,“无限的海洋创造了我,一个有限的波浪。”当然,波浪接受了它的创造者海洋的存在,这与自以为是来自天堂或者认为没有什么能超越他的愚蠢的波浪相比,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因为接受海洋是它诞生的有效根源,波是奉献者(āstika),它认识海洋(asti)就像你知道你有一个曾曾祖父一样。

奉献者有三种:受害者(ārta),寻求一些收获的人(arthārthī:),渴望认识上帝的人(jij?āsu).每个人都知道上帝的存在(J?āna,)但他们不知道主并没有脱离自己。

ārta是受害者。当他的生活摇摇欲坠时,他挥舞着双臂,乞求上帝的帮助。他觉得只有上帝才能把他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他接受了上帝的力量并寻求他的帮助。

第二种奉献者是Arthur ā rth:,渴望得到一些收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知道他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他不仅依靠上帝,而且他也接受了daiva的必要性。祈祷是业,像任何行动一样,会产生结果。奉献者知道上帝是法律的守护者,是所有创造成果的给予者(Karmaphaladātā),所以任何召唤上帝恩典的牺牲都是有效的。个人祈祷可以是身体动作(Kāyika)的形式,比如献花;用言语赞美主的荣耀(卡茨);或者纯粹的精神祈祷(mānasa)。供奉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主奎师那说:

"我喜欢一个心灵纯洁的人奉献的任何东西——无论是树叶、花朵、果实还是水."

像ārta和Arthur ā rth:,第三种奉献者对神了解不多,但对另外两种人追求的有限结果不感兴趣。他只是想知道自己、主和世界的真相。他叫吉吉?ā苏,一个渴望直接知识的人,为了获得知识而寻求主的帮助。

所有这三种类型的人都享受一些知识(j?āna),每一种人都知道主的存在,一种人希望主帮助他,另一种人希望主给他一些东西,第三种人希望获得主的知识。这三类中,第三类(Jij?ā苏)是最幸运的,因为他知道在人生中追逐一些结果只能解决一些小问题,而其他人都在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限制这个根本问题是任何习得都解决不了的。第三种人(吉吉?āsu)知道摆脱局限只有通过认识自己才能实现,他要像认识自己一样认识上帝。

我们已经讨论了三种类型的奉献者,但是主奎师那提到了第四种类型的奉献者:

“崇拜我的有四种人,阿诸那啊: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那些渴望了解我的人,那些想要实现某些目标的人,以及那些意识到我所有这些崇高方面的人,但是他知道我是‘我’,也就是‘自我’”。

主奎师那说所有这些奉献者都是他的最爱,因为他们都接受他的存在和力量,但是J?ā n并且是最聪明的人和最伟大的奉献者,因为只有他掌握了主的知识。

“主是”是知识的一部分(J?ānā)表情,而“我是主”是完全的知识(vij?āna)表情。认识到主的存在,他是万物的唯一来源,这是知识的一部分(J?ānā);但视主为我,意识就是完全的知识(vij?āna),主内的意识和我是一样的,所以是我内的主。

意识到它是水的波浪可以说:“我是海洋,水是我的本质,所有其他的波浪和海洋创造了我们。”这是完整的知识(vij?āna).主说:“J?ā n:而且是个敬业的人,因为他通过知识和我打成了一片,J?ā n:真的是我自己。”

这时,阿诸那听到主奎师那用了一些他并不清楚其含义的词,于是我们发现第八章是以一个问题开始的。阿尔诸那向主询问了梵天、阿多摩、因缘等的含义。

在梵语中,单词的意思是基于从明确的语法规则中导出的词根。目前使用的词根不仅仅是词源学的兴趣。比如英语中“世界”这个词的词源很模糊,所以“世界”本身并没有揭示它的含义。在梵语中,“世界”一词是Jagat,来源于词根jan(出生)和词根gam(离去),这两个词根都是梵语初学者所熟悉的。所以Jagat这个词的意思是“出生,然后离开”,它本身就描述了世界的短暂和多变。

我们很熟悉婆罗门这个词,我们把它翻译成“绝对真实”,虽然我们可能不知道“绝对”或“真实”是什么意思。Brahan是从词根Brh(成长,长大)衍生出来的名词,moun的意思是“大”。

在语法学习中,我们被教导形容词定义名词,但是你会发现名词也定义形容词。如果我说一座山很大,你可以看到一定规模的山。如果我用同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建筑,比如“大建筑”,这个“大”指的只是“大建筑”,而不是“大山”。如果我想看到一个大的微生物,我需要一个显微镜。形容词“大”不变,其大小随名词的定义而变化。所以名词也限制了形容词。

如果我从词根b开始?h构成名词,表示“大”。没有什么可以限制这种“大”。它是无条件的大,没有任何形式和限制。Param Brahma,不受空间或时间的限制,确实是自知(adhyātma),或自性(ātmā)。存在和意识都是个人的现实。“ātmā”这个词解释为:弥漫万物的那个叫“āTMā”(āpno ti,vyāpnoti sarvam iti ātmā)。所以,自我Param Brahma,无限,而上帝和个人只是表面上的两个实体,后面是不变不朽的无限Brahma(AK?ara)——那就是自我。在第八章,主说:“他知道他与我并无不同,他与我合一,他有智慧,他已脱离生死。”

神和个人没有真正的区别,只是他们的衣服(ve?作为)不同。在舞台上,一个人扮演乞丐,另一个人扮演国王。国王命令人们尊重和服从他,而乞丐和他们的话只会引起同情,但演员休息室里没有乞丐和国王。都是拿一样工资的演员。同样,上帝是整个造物,你我只是有限的生命。因为我们的服装不同,我们看起来也不一样。在他作为神(和?Avar),主的身体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在你作为一个个体(J和jīva)的角色中,你的力量、知识等各方面都是有限的。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代表真正的差异,这些局限属于身体,而不属于那个意识的本质——自我。

你是一个无限的意识,你的身体只是一个表面的限制,在精神上意识到这个事实的人和主是一样的。许多人批评吠檀多,因为他们捕捉不到这种愿景。吠檀多是实相的知识,不是似是而非的知识。当你在凹面镜或凸面镜中审视自己时,你不会对自己看到的扭曲镜像感到惊讶。你知道它只是表面的镜像。同样的,即使是演戏,你可能在舞台上扮演乞丐的角色,但你不会像乞丐一样痛苦。主告诉阿尔诸那,个人应该冥想这个教导,直到愿景变得清晰。

“一心一意想我,打坐时没有杂念的人,就能达到无限光明的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真正终结的。物质不会毁灭,能量也不会。一种形式可能会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不会完全消失。认为意识会终结是不合理的。

你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j和jīva),你在摆弄这个身心复合体。当身体(物质)死亡分解时,意识不会死亡。经文说:有意识的存在(JΟ VA)是一个抛弃一个身体而采用另一个身体的旅行者。死亡只意味着意识存在和已建立的身体之间的联系已经结束。当有意识的存在(j和jīva)取了人的身体,他(她)所作的善恶行为产生了善恶的结果,有些会在今生终结,有些不会。那些未消化的结果——德行(普?雅)、恶(pāpa)——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遗传,直到那个时候,它们都被保存在意识存在的账户里,按照德行恶(普?Ya pāpa)“账户”,有意识的存在(j和jīva)获得另一个身体,他或她通过这个身体实施行动,积累更多的美德和罪恶,这将导致他或她采用另一个身体。这样,意识的存在(j和jīva)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生死之轮(samasāra cakra)。如果有意识的存在(j和jīva)认为自己被困在这一轮(samsā r和)中,就归咎于这个单一的错误:“我是一个行动者,我行动的结果属于我。”

如果你知道自己是不动的,你怎么会采取行动,结果怎么会属于你?当个体接受了个体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那么个人“账户”中的美德和罪恶就被取消了,因为不再有行动者去收割那些成果,智者也不会重生,因为没有美德和罪恶可以继承,所以没有理由去领养另一个身体。

有些人欢迎死亡,希望通过死亡结束自己的问题,但死亡不会摆脱任何人的问题,个体只会继续在这个悲伤而短暂的世界里生老病死。你生下来就在哭,你一直在哭,从悲伤到悲伤,直到你死去的那一天。轮回不是一个快乐的圆,你被困在其中,直到你意识到你的本性是不动的,你将不再被行动及其结果所束缚。

为了认识到主和你都是静止不动的意识,你毫不费力地到达主,因为主就是你自己。

“哦,啊周娜,我很容易到达那里,因为那个瑜伽士总是想念我,没有杂念,只想念我。”

你以为你丢了钱包到处找?当你意识到它在你的口袋里时,它仍然很难得到吗?要认识到自己是无限的,不是一个你想完成的动作。不需要做那么多练习收缩肌肉,不需要做任何瑜伽体式,不涉及技术。你只需要意识到你是无限的。主说:“那个人不考虑自己,正确地接受了我。对他来说,我是可以接近的。”。

那些想要这个想要那个,只对实现小目标感兴趣的人是不会接触到我的。通过路径,个体无法到达我,你可以通过路径到达目的地,但你无法切割路径到达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可以让你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恒定和微妙,但真正的目标不仅仅是改善你的心灵,而是了解你自己,所以没有路径。"

黑暗不能遇见光明,因为光明来了,黑暗就消失了;同样,无知和知识是对立的。主说:“我是最容易达到的,也是最难达到的。你找我,找不到我。”。然而,我很容易意识到教学给那些有心理准备的人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