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汽车学院学科建设

根据我院特点和重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科方向凝练,使车辆工程学科成为我市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也带动了我院其他学科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我院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主程序:

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含车辆工程、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四个硕士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重庆市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车辆工程

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车辆工程

重庆理工大学品牌学科建设项目:车辆工程

重庆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博士点)建设项目:机械工程

本科专业:

车辆工程(国家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庆特色专业)

工业设计

工业工程

理论和应用力学

汽车服务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地面武器机动工程——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获1998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学科,2006年重庆市高校十一五期间市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以服务国家汽车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突出产、学、研特色,在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检测技术、汽车道路模拟试验技术、锥齿轮设计与制造分析技术、齿形误差测量与修正理论与系统开发、虚拟试验技术和动态模拟试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汽车、摩托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先进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新型无级变速器开发技术。

在摩托车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在摩托车道路模拟试验技术、虚拟样机技术、智能设计、大排量摩托车关键技术、电喷摩托车、发动机气道优化、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和行驶加速滑移调节、摩托车CVT无级变速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在摩托车道路模拟试验规范、摩托车平顺性试验规范、基于虚拟样机的摩托车开发流程、高性能大排量摩托车发动机试验评价方法、摩托车气缸盖气体流动、摩托车发动机电喷技术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所建立的摩托车道路模拟试验平台、虚拟样机分析与评价系统、平顺性测试与评价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重庆隆鑫集团、重庆建工集团的摩托车新产品开发中,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重庆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摩托车自主开发体系,使重庆成为国内摩托车技术高地。极大地推动了重庆摩托车产业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2009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汽车传动系统检测技术研究和检测设备开发方面,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检测技术理论、检测与评价方法、检测设备、汽车零部件在线检测技术、新型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了“变速器总成NVH试验台”、“DCT自动变速器性能试验台”、“汽车混合动力试验台”、“小链条耐久性试验设备”等整车检测设备,已在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相关高校和长安集团使用。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汽车、摩托车行业测试检测领域的技术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汽车变速器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的理论和方法方面,锥齿轮设计制造和检测新技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锥齿轮设计制造分析软件系统已在国内6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与哈尔滨量具刀具集团公司、Xi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基于齿轮测量中心的锥齿轮测量分析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已被国内近20家企业应用,在行业内影响较大。其核心技术“锥齿轮测量分析方法及其软件系统”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

“锥齿轮高效精密加工成套技术”得到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开发的YK2275全数控铣齿机、YK2075全数控磨齿机、YK2950全数控检查机、YK2560全数控磨齿机参加了2008年北京数控机床展览会。此外,天津第一机床厂等单位联合申报的YKW21250数控插齿机和YKW2075螺旋锥齿轮数控磨齿机已获批立项。

在CVT传动方面,程乃石教授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掌握了CVT传动金属带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中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该关键技术的国家,在锥盘曲线母线设计理论和方法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开发的无级自动变速器在吉利汽车公司和众泰汽车公司进行了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EMCVT,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专家鉴定,受到了高度评价。民族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适应兵器工业“军转民”、“两车发展”和重庆建设“西部汽车城”、“世界摩托车之都”的需要,发展迅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已成为重庆市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之一。1996重型车辆工程学院被市政府确定为依托建设“西部汽车城”的“三院两所”之一;1998车辆工程被评为兵器工业总公司部级重点学科;1999车辆工程获重庆市重点学科;2002年,车辆工程学科被评为重庆市“十五”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2004年,车辆工程被学校确定为首批品牌学科建设项目,车辆工程专业被评为学校品牌专业;2004年5月,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安排下,在对“西部汽车城”和“摩托车之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车辆工程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重庆汽车学院,65438年2月成立。2007年,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市首批市级教学团队。2008年,车辆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专业建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庆特色专业建设平台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CDIO高等工程教育的构想,以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全过程为载体,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律。采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项目工作过程驱动的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改革”,以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行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为培养目标,优化整合产业链上的专业群;以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营全过程为专业课程群教学主线,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整合各专业方向的相关内容,按照装备制造业和汽摩配行业应用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以“完成装备制造业和汽摩配行业技术项目”为专业教学主线,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带动教学实施。加强工程设计的培训和训练;与产学研紧密合作,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大项目背景观。形成了以技术项目工作过程为驱动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根据完成技术项目的人才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体系。

(2)教学实施由技术项目的工作过程驱动。

(3)“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可以实现工程综合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4)构建真实的工作情境,加速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

一、建设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依托现有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与企业共建的实验室,培养现代机械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技能;可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及自动化应用、科技开发与应用研究、设备管理与销售等工作。,是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重庆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重庆市的先进特色专业;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制造理论、关键技术、制造工艺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

一是根据重庆市机械装备、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二,建设市级教学团队。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方式,培养一支专业知识深厚、工程背景良好、应用技术研究能力突出、年龄结构和梯队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第三,优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课程体系。在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突出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重视制造技术和制造装备的设计,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完善设计、工艺、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理论与技术课程体系。

四、完善和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机械产品开发的基本流程,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的配置;加强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产学合作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培养方式的系统化。

五、总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方法的成果,通过会议、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加以推广,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施工计划

为实现建设目标,拟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与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建设。

(一)、人员培训计划

1,现状

(1).为适应重庆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多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参与重大修订。该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教育职能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工程问题。

(2)按照机械产品开发“原理方案-技术设计-制造工艺-实验评估-工程管理”的基本流程,明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大纲,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平台化培养、特色专业建设、多元化服务导向、人才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2.建设方案

(1),进一步明确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思路,优化教学和实践内容,注重学习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进一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形成师生互动,* * *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教学过程;

(3)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

(二)、教学人员

1,现状

(1),专业带头人

郭晓冬:男,1961出生,教授,现任教育部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曲面智能制造与检测技术”。先后承担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锥齿轮传动智能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研究、自由曲面数控砂带磨削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齿轮测量中心的锥齿轮测量分析方法及软件实现、863计划项目、汽车螺旋锥齿轮高效精密加工成套设备等。第一人完成的“齿轮传动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系统”项目,以其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准确可靠的计算结果和友好的用户界面,成功应用于国内近百家汽车生产企业和专业齿轮生产企业,为提高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人开发的“锥齿轮测量软件系统”已在国内30多家齿轮企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合作开发的YK2750数控螺旋锥齿轮铣齿机、YK2560数控磨齿机参加11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与重庆三磨海达磨床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2MY55200-6CNC六轴数控叶片砂带磨床已成功应用于东方汽轮机厂叶片加工生产线。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

(2)教师队伍的结构

教授、副教授占71%;84%拥有博士、硕士学位;13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40岁以上的教师专业知识深厚,工程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为本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重庆市“322”人才二级人才1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1校级学科带头人;校级后备学科带头人3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2名;海归4人;硕士生导师15;

(3)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比例为100%,一般为2-3门主干课程。在近三年的教学评估中,优秀教师比例在90%以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分在90%以上。

(4)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我院专业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3篇,承担教学科研项目1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奖1;

我们的专业教师完成了128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省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授权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总数128篇,其中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90篇,EI等三大检索收录15篇。

正在研究的前沿研究项目包括国内首台5轴汽车转向系统试验台、大功率军用雪地车无级变速器、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零驱动低速旋转功能件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等。

2.建设方案

(1),建设校级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教学团队、数控技术教学团队各1;通过引进和培养,结合工程应用研究,建设一支研究方向、年龄、学历、职称和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综合实力更强的教师队伍;

(2)重点引进1-2名液压传动与数控技术方向的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3)、聘请2-3名企业技术专家加强数控设备研发、机械制造工艺研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完善和提高企业导师在产学合作中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能力;

(4)选派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产学研合作,指派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产品研发过程,培养工程应用研究能力;

(5)进一步增加工程应用研究课题的比重,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学生指导工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3)教学条件

1,现状

按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实验室、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自2002年以来,学校在该专业投入876万元,比其他同类专业高出50%。2002年至2007年,投资分别为:56万、89万、98万、654.38+0.6万、654.38+0.7万、300万元,实现了逐年递增。

目前实验室面积1.700平方米,主要实验设备1.003台,设备价值1.896万元。学校拥有本专业图书资料131871,在重庆长安集团、重庆大江实业集团、重庆建工集团、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重庆隆鑫集团、重庆机床集团、中国易拓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设方案

(1),充分利用省市实验室(中心)的投入,学校投入205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课程、教材、图书、师资建设,改善和提高教学条件;

(2)改进和加强产学基地建设,提高工程实践教学效果;

(4)改革、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

1,现状

(1),市级1课程(机械制图);校级精品课程2门(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校级重点课程三门(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数控技术);

(2)优先推荐21世纪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和教材,最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比例为70%;此外,根据本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编写了14本具有学科或专业特色的教材和专著;100%的课堂教学采用CAI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3)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这些制度的实施,严格了教学秩序,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师评优率达90%以上;

(4)与理论教学并行的“三平台、一基地、模块化、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实现了时间、教师、实验项目的选择。

(5)通过产学研合作,与重庆长安集团、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重庆隆鑫集团、重庆机床集团、重庆大江工业集团、重庆建工集团、中国易拓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大型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成立了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委员会和工作组,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运行管理机制;

(6)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理论课程。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基础理论有相对稳定的体系,在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加强,但要去掉繁琐的部分,提炼经典理论,增加现代理论的比重;

技术课程。在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技术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体系要清晰,明确以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机械制造设备设计、现代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为主体,加强实验动手内容,严格进行各阶段的课程设计,形成实际工作能力。

选修课。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补充技术范围的主要手段是开设公共选修课、基础学科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d)注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知识结构,突出主干,形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CAD/CAE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等主干课程。

(e)利用现有大型激光切割机、高速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三坐标扫描仪和各种数控机床安排数控加工综合实践周;结合课程和科研项目开展现场教学。

2.建设方案

(1),专注于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突出数字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按照“原理方案-技术设计-制造工艺-实验评价-工程管理”的工程应用研究流程,优化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完善以力学系列课程、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机电一体化系列课程为主线的工程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

(2)在现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设机械原理1市级精品课程、1校级精品课程和1校级重点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开放实验的数量和质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模块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厂校技术合作,为学生进入工程应用研究提供可操作的进入机制和条件。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地方企业资源,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同利益下,实现高校与企业教育功能的耦合;

(4)增加学生参与教师工程科研项目的机会,扩大教师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的比例,让更多的学生经历查阅国内外文献、制定方案、技术设计、零件采购、制造、调试、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5)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建设本专业五门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CAD/CAE、流体传动与控制。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6)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完善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课件更新制度化。

(5)、人员培训质量和社会声誉

1,现状

(1),该专业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基本工作技能和创新意识较强,外语水平较高。四级通过率87%,能熟练使用外文文献。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互联网,学习了UG、CATIA、PRO-E、ANSYS、MASTERCAM等多种主流技术软件。,并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最后四届学生二级通过率达到90%以上。

(2)本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有6名学生获得市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7名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3)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在校期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比赛,获得奖项29项,其中1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3项重庆一等奖。

(4)近三年学生完成课外科技项目100余项,参与企业科技项目200余项;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期刊发表论文8篇;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发明专利申请5项;

(5)本专业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大企业就业率达60%以上。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招聘会供需比为1:3.7;

(6)近四年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为95.2%;考研学生平均录取率22.3%;平均学士学位率为90.7%。近3年本专业毕业生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满意率分别为91.3%、89.7%、92.4%。

(7)大量本专业优秀毕业生为学校和本专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赢得了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以重庆生源为例,2006、2007年新生以该专业为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分别为260/296、272/365、438+07,录取分数线平均高出分数线15分,在全市同批次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

(8)本专业提出的“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发明创造为培养目标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方法在部分高校得到推广。近三年接收了11批院校和企业人员进行学习,得到了很多兄弟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认可。

2.建设方案

(1),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规划教师科研的重点方向,强调教师科研向工程应用技术转化。一是从教学源头上解决高人一等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工程应用技术的平台;

(2)增加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动力,加强毕业设计选题和设计能力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工程装备研制、发明创新、专利申请等工程应用创新活动,进一步扩大学生工程应用范围;

(3)加强产学研合作、产学基地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各类人才培养方式研讨会,研究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扩大本专业社会影响力的培养方式。

三、建设成果

(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1.引进:引进高等院校高学历、高职称人才1 ~ 4人;从相关科研院所、设计院、企业引进1 ~ 2名具有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

2.培养:鼓励教师围绕专业研究方向外出攻读学位,委托培养2名博士;参与横向合作(或兼职)的青年教师8名;1名青年教师出国留学;

3.建设1市级(或校级)教学团队。

(二)、完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以教育部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实验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1-2实践基地。

(三),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完成或设立教学科研项目5项,其中1-2项获部、市级奖励;公开发表15篇教研文章;完成“方案-专利引入教学”创新体系建设和试点工作;

2.建设1个市级精品课程、1个校级精品课程、1个校级重点课程;

3.有1结构设计实验和设备开发实验。

(四)、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发表论文10篇,授权专利30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5项;市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篇,校级10;

实际参与产品开发、设备研制等工程项目的学生达到400人。

(5)、科学技术研究

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含立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60篇;申请专利3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