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考研?有一个研究生是什么体验?
一战考研:一次无知的尝试
那一年,我是本科生。带着美好的梦想来到大学,看着学长学姐投入社会的怀抱,突然发现自己不知所措。英语专业是一个让人无法放弃的优势,它提供的语言能力让人在社会上有一种特殊的优势。然而,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我们英语毕业生在专业上看起来很平庸。面临选择不多,不想当老师,也不想做外贸工作,于是开始考虑考研。
大三上学期,我下定决心考研。我20岁的青春,总是充满了懵懂和梦想。我选择了武汉大学中文系作为自己的目标,开始努力。我从小就对写作感兴趣。不知道是努力的结果还是命运的安排。我在大学写的几篇文章被杂志采用,坚定了我继续写作的想法,中文系自然成了我唯一的选择。买书,制定计划,开始实施,一蹴而就。而兴趣的驱动也让我对中文系的专业课深深着迷。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把古代汉语前三本的课文全部背下来了。
当我还在梦里勾画未来的时候,生活悄悄地捉弄了我。由于家庭原因,我辅修了金融作为我的第二学位,这更加坚定了我父母认为我应该成为“高富帅”的想法。主动准备考研课程后,我甚至没有向家里人提及我的考研目标。直到大三寒假回家,父母得知我考研的目标是文学,才皱起了眉头。
经过一番争论,我顺从了父母的意愿。毕竟我父母的年龄和阅历都比不上我。也许他们是对的。所以我决定放弃准备充分的中文系专业,转而选择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的考研之路进入了一个拐点。
在大学里,英语系很少开设完整的数学课。至少,我的学校不开数学课。当我决定进入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时候,我不知道学数学有多难。做决定的时候是大三的第二个学期,这个时候开始第一次认真学习高等数学。我考研的科目是数学三。对于一个零数学基础的人来说,是不可能通过考试的。图书馆的生活每天都是一种折磨。每天恨不得钻进政治参考书,甚至根本不看那些数字。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坚持。而我,在数学的折磨中,一点一点消耗着自己的兴趣。数学终于成了我的绊脚石。64分使我的总分低于300分。当然,对于管理学科来说,这甚至不够单一学科的。
二战考研:艰难的坚持
考研第一年的失败并没有击垮我成为研究生的决心。在我心情最低落的时候,网上的一张图启发了我——西南财经大学景观图。
有时候,真正能激发梦想的,只有发自心底的渴望。没有人能抗拒诱惑去看看他曾经闹鬼的学校。甚至,这种坚持可以让我从那些年对数学和贸易专业的厌恶中解脱出来,让数学和专业课的学习成为我的乐趣。显然,这种诱惑对我来说是致命的,但也为我后来的失明埋下了伏笔。
后来我渐渐发现,有过两年考研经历的人,就像是同一个战壕里战斗过的战友:语言相通,感情相通。这种感觉就像一副枷锁,又像阴天,那一整年都笼罩着我的心。当我又开始了一年的图书馆生涯,内心的压抑渐渐控制了我的生活。
我就像一个人走在茂密的森林里,远处树影投射出来的一束光,被当成了希望。学会坚持可能是我这辈子最深的感受。
第一年数学的不及格,成了我第二年考研的一个很好的理由。因为我学了不到一年的数学,却考了64分,这激励了我和我的家人。大家跟我说:“再考一年吧!你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学好数学,不会有问题的。”我相信。
这对于一个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并不容易。然而,一切都在于坚持。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我会忍住内心的压抑,强迫自己看数学书,做数学题。那一年,我有了征服数学的决心。如果找不到方法,我就用了最笨的方法:把不懂的题都背下来,先用背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再难的问题,其实最基本的方法都是可以解决的,只是慢慢的笨。当我从一本薄薄的50px数学参考书到100px做笔记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不懂的题,也没有不会做的习题。我觉得我可以去考场了。
今年的政治和英语比较熟悉。翻去年的题目,反复练习错题,你已经在进步了。因此,我对当年的政治了如指掌。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对数字之外的东西有一种亲和力,算是一种休闲,所以复习其他科目也很轻松有趣,包括我的本科专业——英语。于是,我就买了一套市面上最难的习题,然后把不懂的地方和错误分析完。我一直认为,如果我准备的比我需要的多一点,我的成绩就会达到我从未想过的高度。当然,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我一直都很谨慎,但是我犯了另一个方向的错误。因为淘宝卖的是最权威的专业课程资料,所以我花了点钱买了一本。资料里习题不多,我在里面找到了很多我见过的题目。所以我误以为背诵这个练习就可以了。我对专业课的复习从专业课的指定教材转向了网上资料。这,深深地伤害了我。
当我把所有的毅力和恒心都花在了三门公共课上的时候,我忘记了专业课也需要我坚持最高的标准。结果别人专业课能考100多的时候,我只考了90多分。
这注定了悲剧的重演。数学从小就是我的弱项,但是不理解解题思路就背例题,在考研中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我的数学提高不是很大,最后成绩也只是过线,90多分。好在两年公共课的积累,让我的英语和政治达到了双80分,这也成为了我总分的最大来源。看着自己的成绩单,几乎所有科目都是一个分数的时候,我有很多想法:没想到我的数学和专业课这么差,总分个位数是9,这意味着我很有可能因为1的差距被淘汰。墨菲定律:事情总是朝着你最不想看到的方向发展。第二年我在c区距离调剂线1分。
三战考研:冥想的飞跃
被1分淘汰是一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就连家里的痛苦也成了街坊们的谈资之一。有些人就是这么不服输,就像我自己。短暂的痛苦之后,我拿出了一种自豪感:如果管理研究生学不了,我就去最好的城市做前沿管理工作。希望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达到那些研究生不敢想象的高度。我来到北京,想找一份管理工作。
两年的考研生涯,让我成了一个难以步入社会的孩子。幼稚又书生气,一个人来北京找不属于年轻人的管理工作,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我面试了几个好公司的管理培训生,都是中途淘汰的。之后在AppleStore参加了Specilist的面试,又失败了。但是两年的考研,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想读研究生的人,更是一个敢于承担一切,敢于尝试一切的人。我没有放弃一点希望,继续寻找。
进一步搜索,有朋友告诉我,管理咨询和市场调研公司可能是我比较好的发展方向。我马上把我的简历寄出去。这份两年失业经历的简历,吓退了几乎所有的HR公司。
我没有放弃。投资了几个求职网站上所有的市场调研公司,搜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调研机构的邮箱,投了简历。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两家市场研究公司的offer,终于成为了一名市场研究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也不是我熟悉的领域。可以说我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坚持失败,每一份小工作都是根据书本知识“画一瓢”。没想到,这种学习是高速的。一个多月下来,我已经能给一些世界500强公司做一个像样的调查项目了。一切都很顺利,我还在证明自己的路上。
但是工作久了,我才明白,每个人都只是社会上的一颗螺丝钉。不管你学什么,重要的是你能创造什么。时不时和你一起翻翻考研资料,成了一个北漂的安慰。这些都是我带的东西,纪念我的过去,警示我的未来。时间久了,感觉自己一碰考研的书就变了。他们成了每天加班加点、疲惫不堪之后唯一能证明“我”存在的东西,曾经的“我”,那个愿意做梦,愿意为了梦想勇敢前进的“我”。我看他们的时候,我不是社会上的一颗螺丝钉,但我曾经存在过,傲慢,偏执,有独特的个性。每次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都会举一反三。有一天,一个密友告诉我:其实你应该去学哲学,因为你爱思考。
哲学,我从来没想过学这样的学科。最重要的原因是和赚钱没关系。如果可以选择和挣钱无关的学科,我会选择语文。然而,我已经不是22岁的我了。我有小事业,有自己的领导岗位,有自己的团队。也许我想过再考研,但那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更别说考哲学这个我从未真正接触过的学科了。
而我朋友说的很干脆,难道你内心深处不想要吗?我问自己,我看着自己的内心深处。难道我不想吗?我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曾经光鲜亮丽的职位,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家乡湖北。这一次,我想在深入思考后找到自己。选择哲学,意味着要学习很多我不知道的理论和知识。我买了这本书,开始仔细阅读。
还好我朋友是哲学系的研究生,他成了答疑解惑的“老师”。由于边工作边复习的负担太重,我放弃了政治和英语的复习。我觉得很简单。就算一年不复习,两门公共课也能各掉20分,够国家线了。
这一年,我过得很乱。从北京的白手起家到回国,一切都是零。我好像走得很快,但我确定我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孩子了。我学会了用结果说话,不再为自己的努力做一点辩解。我学会了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理论,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热爱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哲学让我从很多思想中解放出来,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味道。从那一刻起,我就深深地被它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