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规划

所谓“职业规划”,是指在读研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包括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的定位,以及如何向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靠近。在这方面,有很多防范措施,比如学习期间到相关行业实习,考取相关专业证书,提前参加行业招聘会,听听业内知名人士的经验,向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学习,这些都是“职业规划”的形式。如果不做好“职业规划”,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所获得的学位都会大打折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不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甚至会与未来的规划背道而驰。

在考研热潮的驱动下,很多同学认为职业规划是接近毕业的东西,似乎忽略了之前的“职业规划”,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盲点一:先考研,再选工作。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观点,就业形势严峻,先考研太过分了。反正如果学历高,就算就业门槛提高,你也会有所准备!这些学生大多是考研的“后知后觉”。他们在大三甚至大四就开始准备了。他们之前对考研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别说选择合适的专业和方向了。考上研究生后如何规划,没有明确的规划。这类学生在报名时可能会选择热门专业,如金融、法律、计算机、通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新闻、广告等。,就业面广,实用性更强,以便于以后就业;选择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比如招收研究生较少的“985”工科院校,或者基础学科、农林学科等国家优惠政策照顾的专业,以求稳定和保障,争取被录取;选择本校专业,掌握信息优势;选择西部地区的大学,录取门槛相对较低...总之,考研的主要目的是“能够上学”或者“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这样,对专业本身的理解就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如果一时失败,往往是为了争取调整。有很多人考不上经济、新闻,转到了政治理论、教育、历史。目标是东部沿海的“985”高校,其次是中西部的地方高校。这个时候没有多想调整后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失去了找工作的机会,对未来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形势迫使我不能多做考虑,只能先读研再做打算。

盲点二:盲目准备考研,忽视全面发展

很多同学在进入本科学习阶段时就立下誓言,一定要考研,提高学位水平,考上喜欢的学校,重新开始大学生活。有这种计划的学生,往往从大二开始就完成基础课程,甚至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准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没有接触过就业市场,也没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信息来源只有兄弟姐妹的口口相传或者老师的倡导,对我的全面发展没有太多要求。同一所学校的新研究生,有的同学在研究生阶段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在研究生社团或团委担任各种职务;有的同学兼职做实习生或者创业者,赚取工作经验;有的同学早就在准备考取各种相应的职业资格,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有同学跟着老师做项目,很早就打算发表文章...研究生以研究为主,但也要考虑到毕业后的很多事情,结合自身特点为进一步的研究或走向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忽视了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专业与自身融合程度的认识,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课程或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所学或经历的知识与未来想从事的行业方向相去甚远,反而偏离了预期的计划。到了毕业的时候,很多研究生只能拿着简历“上投”,但是用人单位到底想招什么样的人才,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还是不清楚。

盲点三:过度美化自己心中的职业前景。

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盘问”组。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希望转专业,把希望寄托在考研上。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目标还没有调查清楚就已经箭在弦上,导致对未来的期望值较低。一些基础学科的学生以应用型专业为主,希望进入跨国企业或央企。但他们发现,大企业不仅对专业有限制,对外语水平、技术水平、综合素质都有要求,而且应用型专业毕业生相对较多,竞争异常激烈。很多考金融和心理学的同学都是以银行和心理咨询公司为就业对象的。其实想涉足这些单位并不容易,繁琐的面试和高度程序化的录取流程让人异常紧张。很多理工科的学生跨文科生,希望从高强度的计算和实验工作中解放出来,却发现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成了自己未来发展的绊脚石。如果只是认为转专业就一定会成功,很可能会放松要求,对自己的专业缺乏更清晰的认识,到了职场附近就会乱七八糟。一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不能只用“实用主义”来衡量。机会要自己创造。在转专业之前,要想好是否要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如何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接触工作。

以上三点只是忽略“职业规划”的典型案例。考研前缺乏对专业的详细调查,缺乏对自身与专业融合程度的思考,缺乏对考研后职业发展的规划,都是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案例。考什么专业,考完之后如何继续弥补专业上的劣势从而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考前都要想清楚。做好“职业规划”,才能充分发挥职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