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怎么来的?
幸福是一种满足感。是人们对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的满意。心理学家认为,幸福包括四个维度:投入、意义、满足和快乐。在这里,如果你投身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得到理想的结果,你会感到快乐,而满足感是在和自己这样的人比较后产生的。“比上一个少,下一个多”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这种“乐”就是幸福。
前阵子看了一部野外探险片《走进野外》,里面讲的是探险者每到一个地方,在极端条件下解决了自己的生存危机(吃喝住)后,会觉得很舒服,享受一会儿泡树叶当咖啡的生活。这是一种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说,快乐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的。
如果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参照,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有一种短暂的幸福感,就像上面提到的《到野外去》中探险者的感觉一样。这个探索者的生理需求并不是真的一劳永逸的解决,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他也可以有片刻的快乐。
安全需求的满足也是如此。没有人生活在保险箱里,也没有绝对的安全。比如在战争的间歇,士兵也会有片刻的放松和愉悦。
社交需求是人的社交需求。如果一个人能和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联系,正常的交流信息,得到他们的友谊和支持,他也能相对的得到满足。
尊重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求。人是一种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在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内心也会产生价值感,这也是一种幸福感。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精神需要。它的实现说明人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当一个人处于自我实现的状态时,他的所有生活需求都会处于满足的状态,这应该是最能产生幸福感的时期。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与物质条件密切相关,它们的缺失影响着人的幸福感的产生。但这也是相对的。有的人物质条件丰富,却感受不到幸福;有些人物质上相对贫乏,但却充满了快乐。这就是“在宝马里哭,在自行车里笑”的道理。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是人的心理需求,其满足程度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它表明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受尊重的程度。但也是相对的。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尊重的意义,就会误以为地位是尊重的根源,陷入不择手段地追求地位,忘记了“人格”是尊重的基础。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价值的最高时期,应该是快乐而持久的。但也有人患上了“抑郁症”,自杀了。许多名人,如香港电影明星张国荣,自杀了。
这样,幸福就没有了标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人的任何层次的需求都会产生幸福。但这不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人的思维,在于对自身需求与满足关系的认识。一个人无论在哪里,只要正确对待自己和环境,选择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贡献,就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