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行怎么写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基础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医是中国传统科学中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典型代表,其治病保健的奇特医疗效果举世瞩目。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中医理论的建立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易经》和道家的“气”和“阴阳”观念对其影响颇深。如上所述,中医理论的一些论述,中国人还是很难理解的。当然,更别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了。个人经验的传承、运动概念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医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缺乏,增加了中医先驱们建立理论的难度。幻想和臆测在中医理论中也很常见。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研究中医理论,特别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基础,把中医纳入现代科学文明,是消除这种认知障碍的重要保证。

中医的发展,除了中医科学性的现代论证,还有中西医从业者的生存和竞争问题。不解决对中医的科学认识问题,对方就会用“不科学”的中医来打压。这样,即使中医疗效再好,患者也会在“不科学”的反对声中逐渐萎缩。没有病人,怎么谈发展?走向世界呢?生存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谁也无法违背。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基础研究,提高中医从业者的现代科学意识,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向患者讲解中医治疗的现代科学依据,将使中医在现代被更多的人接受。西方人相信科学,一旦解决了中医的科学性,中医在国外的生存基础就牢固了。只要有科学和疗效,生存竞争中的对手就无能为力。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的研究,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中医的医学理论中,思维的主动性受到了特别的青睐。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将尝试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自然观、科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思维科学、系统论等,充分论证思维的物质性。思维作为一种场物质,不仅可以作为神经电流在体内传播,还可以直接在空间传播。不仅为气功医疗铺平了道路,也为骗子和封建迷信愚弄百姓、骗取钱财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思维的物质本质的揭示将为人类生产力的再解放铺平道路。

人们常说东方人习惯宏观整体的思维模式,西方人习惯微观实证的思维模式。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表明,在科学的进步中,西方人的“实用主义”比东方人的“务虚”更有优势。当然,有人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是落后于西方人,而是与科学发展的时代不相适应。中国人的宏观整体思维方式有可能在265,438+0世纪取得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

事实上,无论是“实用主义”、“务虚”、“作为”还是“不作为”,它们在过去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都已经成为历史,历史自有公论。我们应该着眼于时代的进步。21世纪是东西方两种思维方式融合的时代。习惯了微观实证主义和还原论的西方人今天提出,21世纪的科学发展需要回归东方宏观整体思维方式,所以习惯了宏观整体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当然要在微观实证主义和还原论思维方式上补课,充分了解西方的物质结构和人体结构理论,把微观实证主义和宏观整体思维方式融合起来。21世纪的科学将是两种思维方式交汇的丰硕成果。中医的基础理论,现代科学的基础研究,将以自己丰硕的成果实践这一预言。如果把阴阳五行的结合看作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西方的结构观念和东方的运动观念的结合,东方宏观整体思维方式和西方微观经验思维方式的融合,将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成熟的第二个里程碑。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将是这一里程碑的基石。

总之,西方科学在近代的快速发展并不能说明它在未来仍能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中,我们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骄傲自满。我们应该理性地审视自己,学习西方的长处,克服东方的短处。摒弃西方之短,发扬东方之长,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占据新的科学桥头堡。这项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建立新的中医或系统医学,让中医走向世界。诚然,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重大。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要深入研究中医本身的理论基础。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临床经验,是学习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应该是必读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才能寻求其与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西医的联系和区别。其次,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人体解剖结构和现代生理学,从现代生理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基本原理,与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比较,总结异同,寻找其本质上的内在联系。第三,密切关注近百年尤其是近50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前沿研究成果,了解研究先驱的成败得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不走弯路,取得比前人更大更好的成果。第四,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得出的结论和预测一定要在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得到验证,不能空谈。第五,研究队伍、中西医结合、科研人员是基础,但要注意吸收自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理论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的参与。他们的加入将大大拓展研究视角和思路,弥补业内人士专业知识的局限和禁锢。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必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为西用,中西结合,海纳百川,博采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