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重点学科
2014数学与计算科学联合学院成功申报湖南省教育厅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5,湖南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培育)。
教学成果方面,力学教研室1996获湖南省高校系统优秀教研室称号,材料力学课程获湖南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
袁教授、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张春源教授获得1997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0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马世成老师、尹久仁老师参加全国中青年力学教师讲课比赛,获三等奖。
2007年,张军燕教授荣获“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奖”。
2008年,张平教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9年,罗教授荣获“徐志伦力学全国优秀教师奖”。2010谭教授、教授、邓旭辉博士、教授、尹久仁教授* * *均申报“工程力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011,赵荣国教授获得“徐志伦力学全国优秀教师奖”。
2011罗教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2,赵荣国教授被授予“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师”称号。
2013年、张平、、罗、、尹久仁* * *教授申报的“面向创新人才培养和就业能力建设的工程力学基础课教学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流变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撰写流变学专著10篇,流变学讲座4场,出版流变学翻译文集和画册6部。袁教授撰写的《流变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出版)。《流变力学》(科学出版社1986出版)、《流变断裂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出版)、《缺陷体流变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出版)、《含缺陷流变材料的破坏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出版)、《裂纹扩展过程中的流变与耗散现象》等6部专著。张春源教授著有三部专著:《粘弹性断裂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出版)、《连续介质力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粘弹性断裂力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罗教授(第二作者)撰写的《粘弹性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
在袁、教授的领导下,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变力学学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过30多年的学科建设,该学科形成了强大的学术团队,形成了具有自身研究特色的学术流派,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特别是在材料破坏理论方面的工作突出,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开创了“流变断裂”和“有缺陷的流变”等分支。理论研究重视跨学科、多尺度的研究。该理论突出了流变性与损伤、流变性-温度效应-粘度-耗散的结合,强调宏观-精细/纳米-微观的结合。2001之前,获得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中美联合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流变材料破坏理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世界领先的工作,学术价值高,应用范围广,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含缺陷流变物体的材料破坏理论”于2001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的项目验收。专家组认为该研究组取得的成果在含缺陷流变物体的材料破坏力学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国际前沿性,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评价优秀。自2001以来,该方向在多尺度理论和宏观-精细-微观模型两个领域取得了研究进展。流变材料-聚合物得到了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说明学术界对该方向的研究工作和成果是认可和支持的。
袁教授是中国流变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参与了65438-0978国家流变发展规划的制定。65438-0984,全国流变学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湖南大学任主讲老师。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人参与其中,对我国流变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65438-0985,袁·教授任会议主席之一,在长沙召开了“首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65438-0987,袁教授任会议主席之一,在成都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到目前为止,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已经召开了十一次。湘潭大学流变学工作者一直活跃在历届流变学学术会议上,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与会同仁的好评。1991,袁教授在京成功主持中日国际流变学会议。65438-0996,袁教授在湘潭大学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缺陷流变学研讨会”。1997期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关于有缺陷物体的流变学联合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湖南大学是主办单位之一。2001周宜春教授作为会议主席之一,在长沙召开了“力学与材料工程国际青年学术会议”。2005年,第四届泛太平洋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湖南大学为第一主办方。本次会议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流变学领域国际学术会议。包括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K.Walters教授在内的8位中外院士和4位国际流变学期刊主编出席了会议。湖南大学派出了主要来自流变力学研究所的20多人参加此次活动。会议记录由美国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工业大学联合主办了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在长沙召开。流变力学研究所有11人。张平教授为大会联席主席,主持大会报告。罗、、教授分别主持了分会场报告。2013流变力学研究所在韶山宾馆承办湖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应用力学学会理事会工作暨学术交流会。张平教授、教授、龙教授、邓旭辉博士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报告,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2013年第十三届国际骨折会议上,罗教授被邀请为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主管衰老分会并担任分会主席,教授担任疲劳分会主席。
湘潭大学流变力学研究所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外访问和参加国际流变会议50余次,邀请国外学者30余人到湖南大学流变力学研究所访问和讲学。袁教授、教授分别于1987年赴美参加混凝土断裂国际会议和于1988年赴澳参加流变学国际会议,在国际上首次介绍了流变断裂理论,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表示愿意合作。1988期间,波兰科学院院士S.Zahorski教授、S.E.Swartz教授(时任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长)、K.K.Hu教授来我院参观讲学,并签署了双方科研合作协议。湘潭大学与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科研合作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目前,流变研究所与加拿大国家木制品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纳米技术应用于高品质木材方面进行长期科研合作。
在老一辈流变学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一批中青年流变学工作者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张平教授研究组致力于“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直接制备新技术”、“无机-生物高分子纳米多孔材料”、“光催化纳米多孔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尼龙6-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直接制备新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ZL02139836.4)。自罗教授1999获得首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以来,教授、教授先后于2002年获得第二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2005年获得第三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2004年,罗教授应阮武庆教授的邀请,赴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工程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科研。2005年,罗教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受日本材料学会会长富田教授邀请,作为研究员在神户大学工作两年。自1997以来,湖南大学流变力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袁教授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6(张平教授牵头、罗教授3、袁教授4、教授1、教授1、龙教授1、肖教授1、游石慧教授1研究内容包括含缺陷流变物体的材料失效理论、含缺陷聚合物失效过程中多场耦合的跨材料层次分析、非线性粘弹性材料的断裂理论、聚合物的应力银纹化、加载聚合物蠕变损伤-失效的力学行为和细观机理、加载聚合物非线性流变行为的加速表征和细观机理、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行为、纳米塑料等效粘弹性连续介质的细观力学研究、二维定向凝固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凝固特性的优化设计等。此外,张平教授研究组“尼龙6-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直接制备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得到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聚酰胺无机纳米材料生产技术研究”项目50万元的横向资助。马士成教授课题组将流变学理论应用于基坑开挖和路基沉降的研究,横向项目经费总额300多万元。依托这些项目,流变力学研究所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了流变专业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励1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
流变力学的研究特点体现在跨学科研究上。一方面,研究内容处于化学、力学和工程科学的交叉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具有复杂变形和流动性的材料,以及工农业中工程和工艺过程的物理力学分析,是跨学科的。另一方面,湘潭大学是一所文、理、工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和学术氛围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研究工作包括金属及合金、塑料、橡胶、陶瓷等材料的变形与破坏过程,复杂零件的成型过程,高分子材料的流动与变形行为,人体生物场、经络感应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涉及的学科有力学、化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医学等学科。
1.在理论研究上,重视跨学科、多尺度的研究,强调流变与损伤、流变-温度效应-粘度-耗散的结合,强调流变材料破坏过程中几何、物理、热力学和流变的非线性以及远离热力学平衡的行为,也强调宏观-精细-纳米-微观的结合。具有研究特色的缺陷流变学研究方向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波兰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研究联系和学术交流,多次应邀相互讲学。1996年第一届全国含缺陷物体流变学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1997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在我国成功举办含缺陷物体流变学研讨会,表明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学者创造的含缺陷物体流变学的认可。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流变材料破坏理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世界领先的工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范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包括《流变学导论》、《流变力学》、《缺陷的流变学》、《流变断裂》、《含缺陷流变物体的材料破坏理论》、《粘弹性断裂力学》。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个重点项目和5个面上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湖南省重大项目和重点学科基金的持续资助。2001年3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含缺陷流变物体的材料破坏理论》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的项目验收。专家组认为,该研究组取得的成果具有创新性,处于含缺陷流变物体材料破坏力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评价优秀。2.在应用方面,注重与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问题相结合。代表性成果如下:(1)。将该理论应用于湖南柘溪水电站混凝土大坝的加固中,大坝运行十余年仍保持完好。通过部级鉴定,设计理论被认为是优秀的,并因此获得了1988年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奖,能源部水电规划设计院科技进步一等奖(SG8903-S2),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S902004-G4),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Shui -3-00S-04)。(2)材料热机械失效机理的研究。他在国家863-410高技术中承担了材料在强激光作用下的热力响应课题,突破了传统的纯力损伤或纯热损伤的框架,提出了热力耦合下材料的损伤效应,发现了激光诱导材料的反冲塞效应。强激光热-机械失效机理的研究具有明确的国防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强激光失效机理的研究对高能激光武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热流变形红箭8反坦克导弹弹托等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工业和军事部门。相关研究得到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一等奖【段竹平(1)、周宜春(2)】等4项省部级奖。3.关注一些新兴领域开展的工作,与国际前沿研究保持同步。相关研究主要在纳米材料与技术、激光技术、热障涂层和先进加工成型技术等领域。周宜春教授的激光热冲击与涂层组镀镍深冲钢带项目研究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项目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平教授的研究组与王教授的研究组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方面进行了合作,制备了几种新材料。液晶增强增韧环氧树脂的强度和冲击韧性提高了30%以上,尼龙-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冲击韧性分别提高了80%和30%以上。“原位直接制备尼龙6-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新技术”项目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项目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的研究已经从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扩展到纳米流变学的研究。本研究得到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湖南省重点项目的资助。在今后的建设中,将继续以流变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为特色,重点研究具有缺陷流变对象的材料失效力学,发扬原有的研究特色,加强与高分子科学、计算数学和凝聚态物理的交叉学科研究。并继续重视制造技术和国家安全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并继续重视新材料相关物理力学问题的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经过5年的时间,已经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