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重要知识点: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结构形态、生理功能)和心理发展(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包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系统的强化。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健康生长,这是个体系统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系统增强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指青少年身心变化的连续过程。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包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身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健康生长,这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增强又反过来有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过程和人格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是认知过程和人格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类身心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操作前期(2岁到7岁)、特定操作期(7岁到11岁)和正式操作期(11岁到成年)。年龄只是一个大概的平均值,所以阶段的划分会随着一些因素而变化,比如孩子所处的环境。对于每个主要时期,他都总结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征的认知活动,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在以后发展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这种潜能来源于人们最初的行动图式,思维是行动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认为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同化,或适应。但外界刺激本身与智力发展无关。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用信息加工理论来解释和测量智力,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他将智力分为三个子理论,即分子理论(成分智力)、经验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实践智力)。
一、组合智能是指个体运用知识分析数据和思考、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智能由预先计划的能力、监督事情的能力或制定策略的能力等三个组成部分组成,能够使计划实现,获得知识技能。第二,经验智能是指个体在用已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整合不同想法形成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即用旧经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第三,实践智能是指个体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它顺应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智力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编制理想的智力测验提供了更为合适的理论框架。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智力有不同的理解,对智力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智能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生产和创造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的多元智能框架中有七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内省智能和沟通-交流智能。这就打破了单纯以数理逻辑能力来判断人的智力的不合理做法。
(3)卡特尔的流动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J·l·霍恩(J.L.Horn)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和心智能力的功能差异,将人类的智力分为两种类型,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第一,流体智能是一种基于生理学的认知能力,是独立于文化和知识背景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能力、思维敏捷度等。第二,水晶智能是一种基于已学经验的认知能力,与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广度、判断能力等。研究发现,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一般20岁以后发育达到高峰,30岁以后晶体智能随年龄的下降与年龄的变化关系不大,不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甚至有些人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3.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他认为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发展顺序,从特殊到一般,从以自我为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道德判断应该在一般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科尔伯格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在研究道德困境故事的基础上,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
(1)预定制道德水平。这一层次的主要特点是,是非判断侧重于行为的具体结果。这个层次分为两个阶段,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和天真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第一阶段的孩子认为规则是权威制定的,必须无条件遵守。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逃避惩罚。违反规则应该受到惩罚。行为的质量应该由行为的结果来评价。第二阶段的孩子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固定的。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幸福来做决定。正确的行动包括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行动。个人遵守规则是为了得到好的待遇。
(2)习俗的道德层面。这一层次的主要特征是对是非的判断满足了社会的期望。这个层次也分两个阶段。即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和维护社会制度和权威的定向阶段。前一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动机和感受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能让别人开心并被别人称赞的行为。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第四个阶段的孩子,已经看到了法律发挥的社会作用。他们关注的重点是维护社会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正确的行为是尽职尽责,尊重权威,维护社会普遍秩序。
(3)后习俗道德层面是根据自决原则的道德层面。这一层次的主要特点是,是非判断侧重于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这个层次也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法律的看法比较灵活。人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民的需要,可以通过协商和民主程序来改变。后一阶段,即第六阶段,是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有一些抽象的、确定的概念,超出了法律的普遍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全人类的正义和对个人的尊重。他们不仅意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不是所有的社会都能实行完美的原则。
4.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这一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人主要是由满足某种需求的欲望所驱动的需求动物。人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当一个个体满足了一个需求,另一个需求就会产生。第二,人类追求的需求是普遍的,这些需求是分层次的。所以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其中,生理需求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衣、食、住、行、性。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会有保障需求,比如避免职业病和意外事故,摆脱失业的威胁,以及一些社会保障需求。更进一步的需求是社交需求,比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友谊。尊重需求可以分为内在尊重和外在尊重。前者指的是希望你有实力,后者指的是对地位和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需要个人抱负的实现和才能的展示。马斯洛认为,以上五种需求是按顺序一步步上升的。下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下一层次需求的追求就成为行动的动力。
在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满足他们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了进一步说明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教育分为外部教育和内部教育。外部教育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强调教给学生工业社会需要的知识,关心知识的接受效率。但认为外在教育使学生缺乏创造力,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实现自我实现。所以我们重视内教育,只有内教育才能帮助人实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内在教育是帮助人体验生活,促进人的最高发展,形成丰富的人性。他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实际上是探索教育如何促进人的最大限度发展,注重独立的经验、体验、直觉和情感。
(三)人类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和阶段性的。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不仅整个身心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而且身心发展的个体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衔接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和阶段,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年轻人的发展,不能“鼓励年轻人”,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