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农学院系简介

历史沿革1942成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成立农学部并开始招生;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贵州大学建制撤销。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局的决定,贵州农学院是在院系调整后保留的贵州大学原农学系基础上成立的,其中农学系是构成贵州农学院的五个主要专业系之一。65438年8月至0997年8月,四所高校合并组建贵州大学,2004年8月起,两所高校合并组建新贵州大学。作物系一直是农业院校的主要专业,为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物系是一个综合性的作物科学学科群。目前,学科群包括一个一级学科(作物科学)和若干个二级学科(作物遗传与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植物营养)。学科群由2个本科专业(农学、中药材栽培与鉴定)、2个专业方向(农学、烟草)和3个硕士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植物营养)组成。

(1)农学专业

专业概述农学办学历史悠久。自1942以来,已招收58届4560名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它是贵州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等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贵州大学农学院的农业专业为贵州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农学专业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进程中,不断凝聚办学思想和理念,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内涵的自身办学特色。2006年65438+2月,农学被评为贵州大学品牌专业。

农学专业培养具有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农学相关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企业创建、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的高级科技人才。农业推广专业本科生267人,研究生90人,研究生63人,共570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多规格、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农学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有作物育种与种子工程省级专业实验室、作物科学双基实验室、小麦生产中心实验室、作物与果树营养生理和土壤农学中央和地方实验室,形成了具有专业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科队伍。是贵州省重要的农业科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农学专业专任教师3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2人,副高级职称的8人,占64.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占22.6%,具有硕士学位的14人,占45.2%。教师年龄结构:55岁以上,1,占3.2%;40-55岁,13,占41.9%;40岁以下,15,占比48.4%。专任教师中,硕士生导师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专家2人,博士7人。学科团队结构合理。通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培养了一批学术水平高、造诣深、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基础理论扎实的教学科研队伍。园艺系由1964成立的园艺专业发展而来。下设果树科学、蔬菜科学、观赏园艺、茶学四个教研组,设有一个园艺本科专业和一个果树科学硕士专业。园艺是贵州大学的特色专业,果树科学是省级重点学科。

园艺系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博士8人,硕士10人,在读博士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贵州省省级管理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园艺系主要培养具有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园艺植物管理、园艺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园艺植物科研与教学的高级综合性科技人才。本科生160,研究生14。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体系。

园艺系拥有园艺科学基础实验室和果树科学实验室,面积1.280平方米,实验仪器价值460多万元,科研教学实验基地80多亩。上述教学和科研平台为园艺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五年来,园艺系共主持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贵州省重大科技重点项目40余项,研究经费500多万元。

园艺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学习、就业、成才为出发点,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贵州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果树科学教研组

果树教研组有1名教授,7名副教授,4名讲师。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贵州省省级管理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果树教研组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喀斯特山区果树生理生态与无公害栽培技术、喀斯特山区果树资源潜力评价与利用、生物技术与果树遗传育种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柑橘、刺梨、板栗等果树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果树品种选育、栽培生理生态与无公害技术、珍稀果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抗逆性的分子生物学、特色果树稀有性状的分子生理学及关键基因的克隆、评价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植物保护系是贵州大学历史悠久的专业之一。早在1941,国立贵州大学成立农学院农林系时,就设立了植物病虫害学科,随后成立了植物病虫害系,1958正式成立植物保护专业,从1960开始招收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经过著名昆虫学家蒋树南教授、郭教授等几代植保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优良的学科传统,建立了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特色鲜明、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赞誉,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是一支充满活力、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队伍:植保专业现有教师2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8人,高级职称比例达68%。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0人,目前有6人在读博士;硕士学历9人,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为80.0%。从年龄结构来看,55岁以上有1人,40-55岁以上有10人,40岁以下有14人。此外,还有国家一、二级人才1人,省级管理专家2人,省级跨世纪人才1人,省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植物保护专业由两个学科(农业病虫害防治、植物病理学、农药学)三个专业组成。目前有1一级学科博士点(植物保护)和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动物学、农业病虫害防治、植物病理学),1一级学科硕士点(植物保护)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动物学、农业病虫害防治、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本专业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农业病虫害防治,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一个专业实验室(农业病虫害防治专业实验室),一个双基实验室(植物保护学双基实验室)。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在研科研项目4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重点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获得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182篇,其中9篇被SCI收录;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48篇,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发表文章44篇,在其他期刊和参赛论文865,438+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