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第一个把句号和文言文区分开来?

清末文同博物馆学生张得一是第一个区分文言文时代并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文同馆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得一是英语班第一批学生之一。

同治七年(1868)二月,原驻华大使蒲率“中国使团”出访欧美,成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张得一有一个习惯。无论去哪个国家,他都喜欢把当地的风光、民情、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以“讲奇闻”的名义编成一本小册子。在1868到1869期间,他完成了《再告奇人》。目前这本书的书名是《欧美游记》,里面有一个介绍西方的标点符号。上面写着,“泰国的西方国家的书,读起来很枯燥,解释起来也很枯燥。如果这个句子足够有意义,记住“.”;如果不满意,记住',';虽然意义不够,但是意义是和前面的句子粘合在一起的,记住';';如果意思不够,在外面加一句,然后记“:”;如果你感到惊讶和钦佩,请记住“!”;如果你问一个问题,记得吗?;引经据典,在句首写下' ';加个注,句子前后写'()';在这两段的交界处,加一条水平线,比如'-'。“虽然张得一不自觉地把标点符号引入国内知识界,甚至带着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符号累赘,但在不经意间栽柳的过程中,却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风。

古代汉语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实际上是需要逐句朗读的。

单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子或阅读。读句子的时候,句子是一小段,意思完整,读的时候是一小段,意思未完成,有终止音。

通常以句号(。作为句尾,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声调转移的停顿用读号(“,”或“,”)表示,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停顿。像这样标记句子的动作叫“断句”、“圈点”,圈点加注释或脚注的动作叫“圈注”。正确的标点不仅能阐明句子和文章的原意,还能显示一个人的基础知识修养。2010,历史考研课10句阅读题。

句子阅读的起源

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需要“把句子读清楚”(圣紫晶对学生“把句子读清楚”有明确要求)。如果不懂句子阅读,往往会导致误解和误会。比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那句“不知道读什么,不明白,或者不知道教什么,或者不知道(fǒu)做什么,但是小学的时候没有看到。”

句子阅读的标记

古代汉语本来是不用标点符号书写的,但是为了流畅正确地传达意思,还是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联系,所以阅读者会自己给文章做标记,这就是句子阅读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来断句。(“句读< Jù dò u >符号”加在文章中,表示句末;读号好像是当前停顿,表示声调的停顿),往往会导致文章用词的歧义和误解;比如清代诗人赵天阳有七种方式解释“留在雨天,留在未来”这句话(另一种说法是我是客,不是我)。

读句子的标志叫断句。

古代汉语中没有标点符号,但实际上中国从先秦时期就有标点符号,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就可以看到,只是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战国竹简中可以看到“└”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再比如“▄”的功能,它结合了现代的逗号和句号来表示断句。在古人的记载中,宋代的《何吉传》对何吉大加赞赏:“凡读书,皆有标点。意义不言而喻,不必多言。”事实上,早在甲骨文和金文时代,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就在中国萌芽了。张清薛城《秉陈注》考辨:“断句之法,汉前已有。”《增韵》说:“句句肯定在字旁,读分略在字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4]中收录标点符号,收符号“,”,解释为:“止而知之。”又收“()”号,解释曰:“钩知也。”清代段玉裁注:“以钩知者,以钩知其位。.....今天的人迷上了读书,就是这样。”所以中国古代只有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在现代的使用过程;

自清末亲自使用标点后,1919年4月,胡适、钱、、、周作人、马毓藻六位教授,觉得“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紧紧圈到最后,不但不谈语法上的不同,甚至连欣赏的意思也没有了”在全国统一语言文字筹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2]线”。;:?!-()”“等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指令——《通令使用新标点符号》,中国第一套法定新标点符号诞生。

因为古代文献一般不加标点符号,所以会给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造成阅读困难。因此,在1919年,马毓藻、、钱、、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关于请颁布新标点符号的建议》,并于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王元对《水浒传》进行了标点、分段,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白话文的使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布《标点符号用法》,同年5月5日,原政务院发布指示,要求全国遵照执行。后来,书刊的书写和排版逐渐由竖排变为横排,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发展和变化。因此,3月22日,1990,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

1995标准是标点符号用法的改革形式。参考国内有关标点符号用法的文献,广泛听取我国学者、新闻工作者、出版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对汉语书面语中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规范和解释,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准确表达词义,促进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