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青岛取消住房公积金贷款户籍限制
业内人士指出,此举并不意味着楼市监管放松,“不炒房”仍是基调。新政的实施既是都市圈的现实要求,也体现了两大城市“筑巢引凤”的诚意。
放宽异地公积金贷款
近日,青岛发布《关于优化调整胶东经济圈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和贷款政策的通知》,提出为进一步推进胶东经济圈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实现胶东五市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享受同城待遇,自2022年6月5438+10月4日起,对胶东五市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转移和贷款相关政策进行优化调整。在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方面,胶东四市(含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的缴存职工来青岛或离开青岛的,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视同“同城”。在青岛设立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后,可发起转移接续申请,转移接续时限可缩减至1个工作日。
在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方面,职工在胶东四市缴存住房公积金,在青岛异地申请贷款或以配偶身份参与的,最高贷款次数由1次调整为2次。缴存证明及异地缴存明细可通过各地住房公积金网上营业厅、跨省通用办公室等渠道获取,职工无需到公积金中心缴存地柜台开具。
新政意味着青岛购房者增加了直接使用公积金贷款的次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岛购房成本,有利于人员自由流动和就业。
去年的最后一天,济南住房公积金中心公布了《关于取消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户籍限制的通知》。自2022年6月5438+10月1日起,济南市在审批贷款材料时,取消了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在其他城市缴存公积金,在济南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户籍限制。
按照之前的政策,非济南户籍的职工在济南申请公积金贷款时,是有一定“门槛”的——必须满足保证人、借款人或还款人均为济南户籍的要求。
省钱又省事
孙刚是济南某央企员工,户籍和公积金缴存都在省外。2017至今,孙刚被公司派往济南工作。
“说实话,我以前只看过老舍文章里的济南。当我真正来到这个城市工作时,我爱上了济南,于是产生了在济南买房的想法。”孙刚说,“虽然租房子也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想在这里买套房。”
2020年,孙刚看中了济南东部的一套房子,想用公积金贷款,但政策劝阻了他。“想用公积金贷款,要么有济南户籍,要么加担保人或者* * *有还款济南户籍。这一条绊倒了很多非济南户籍,想用住房公积金买房的人。毕竟不可能让济南户籍的人做担保人或者* * *借款人。”
济南住房公积金中心相关人士表示,新政实施后,异地缴存职工在济南申请公积金贷款时,可享受与本地缴存职工同等的贷款权益。户籍限制的取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异地贷款效率。
“我在找房子。我一找到就去申请。”孙刚说:“省钱,绝对省钱。同样是654.38+0.5万元的房贷。商业和公积金贷款组合贷款比纯商业贷款能省不少钱。”
孙刚给经济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需要贷款1.5万元,按照等额本息计算,30年全部商业贷款的还款总额为2865924.29元;如果商业贷款1万元,公积金贷款50万元,同期还款方式相同,则还款总额为2659600.22元。两者相比,组合贷款比纯商业贷款节省了206324.07元,对于购房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政策一出,被很多人解读为放松楼市监管。不过,在济南华信房地产经纪公司负责人张守新看来,“房住不炒”仍是主基调。“户籍限制(公积金贷款)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公民获得了在相关城市群购房的资格。取消户籍限制后,购房者要跨区域使用公积金,首先要有所在城市的购房资格。”
对此,济南住房公积金中心相关负责人也强调,济南异地住房公积金贷款信息审批取消户籍限制,但非济南户籍职工仍需符合济南本地限购政策和济南市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办法。一系列策略管理要求。
当人们停留的时候。
在张守新看来,济南、青岛取消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户籍限制,也是济南、青岛一系列招才引智政策的延续。此举既充分发挥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住房保障功能,也顺应了人才等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趋势。
该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负责人孟祥硕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济南、青岛两地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的放宽,有利于促进城市间人才流动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实现经济圈内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都市圈需要产业和人才齐头并进。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才是根本。”孟祥朔说:“我可以给你介绍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取决于你的能力。”
孟祥硕认为,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尽量留住人才,通过项目产业,让人才在各自领域有获得感,感受到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内生动力,从而吸引人,起到促进城市、聚集人才的作用。
济南人力资源环境委员会特聘委员、《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吕认为,户口和住房是人才最基本的需求。但是,要留住人才,也要满足很多层面的需求。“最基本的需求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一环。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式,才能真正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济南一家科技公司的HR张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济南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新政,让公司的人才流失大大减少。“以前招10大学生,1年后能走七八个人;现在招10大学生,1年后,最多2人可以离职。”
在张守新看来,除了整体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暖心政策也是员工留下来的重要原因。以济南为例,近年来,济南先后推出了“人才新政策30条”、“高校20条”、“19创新”等人才政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1 N”人才政策体系。涉及专项计划、补贴支持、人才管理等。,涵盖顶尖人才、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柔性人才、青年人才,实施“泉城5150”人才引进倍增计划(创新类)等重点人才工程,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导报特约评论员董燕玲认为,济南、青岛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和人才聚集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刚性需求将稳中有升。“留住年轻人和人才是未来城市保持活力的重要方面。”
吕赵一认为,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在于满足各个层面的需求,从基本居住到职业发展再到自我实现。“哪个城市能满足这些需求,就能更好地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