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研的机会成本?

读研费用=(研究生学费+年人均消费+本科生年薪)×3 =(10000+7200+12000)×3 =约90000元。

等式2:收益回报期>读研成本/(研究生工资-本科工资)+3年

& gt90000/1500=8年

研究生院的机会成本

个人选择在校正规学习还是非全日制学习,可以分两个时间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在个体达到劳动年龄之前,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很小或者为零。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劳动年龄之前,根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个人不得从事或者不适合从事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第二,九年义务教育使得这期间在学校读书的直接成本很低。但是学习的好处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个人可以通过学校的学习,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这是提高自己思维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的基础,也是未来获得更好薪水的必要条件。所以个人选择在校学习是理性的,因为这段时间学习的收益大于成本,这段时间也是个人在校学习的最佳时期。

第二阶段,个人达到劳动年龄,也就是说,个人可以通过劳动的贡献获得经济利益,并且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经济利益也更大,越来越大。在此期间,个人选择继续学习,比如在校学习或非全日制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将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从而增加了学习的机会成本。在此期间,个人的学习成本将包括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个人在考虑收益时,更重要的是考虑未来的收益变化,补偿未来几年的学习成本。如果成本大于收益,他们不会放弃工作选择继续深造,否则会选择继续深造。举个例子,某人的工资是每人3000元,他继续学习两年,直接学习成本是30000元,即他的学习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 30000+3000 * 24 = 102000元。如果他学习后的工资每月不高于3000元或者只比3200元高一点点,那么理性的个体就不是。

对我来说,我的机会成本是33000+3000 * 36 = 1,41,000,1,41,000/36 = 3900,也就是说,我们(最后一届三年制研究生)毕业后三年内平均月薪。呵呵,上帝保佑我!

读研回报率的另一种解读

偶然看到2006年第一期《大学生》,一篇题为《读研回报率高达654.38+0.57万》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人民大学5名学生撰写的论文《自费研究生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获得“挑战杯”特等奖,受到广泛好评和肯定。论文指出,如果读研前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学生,毕业后在东部地区工作,不仅回报率达到34.9%,而且总贴现净收入高达1.57万。

虽然听过无数关于考研重要性的说法,但如此严肃的研究结论还是让我大吃一惊。读研和不读研真的有这么大的区别吗?这篇论文中如此精确的数字究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考研风潮日益汹涌,盲目考研现象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这样的研究报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没有看到这篇论文的全文,也不太了解这五位同学的研究背景,也没有研究生经历。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根据杂志上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实证研究”在多大程度上是实证性的?第二,这654.38+0.57万真的是读研的收入吗?

这5名学生在北京9所高校发放了900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07份。即使问卷的设计很完美,且不管707份有效问卷的数量是否达到了充分反映事实的水平,但仍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考虑:在高校做的调查能否反映社会情况?在北京做的调查能反映全国情况吗?

我们说的研究生收入,绝对是指读完研究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所能获得的收入。所以,调查研究生有多少收入,调查的对象应该是读完研究生参加工作的人,而不是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在校学生一般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即使有些研究生工作了一段时间,毕业后也没有工作经验。因此,由于自身经历和客观环境的限制,这些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会偏离实际,针对他们所做的调查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

我的一个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可以找到月薪2000元的工作,但是他选择读研,因为他认为读研肯定月薪8000元以上。然而,当他读了三年研究生去找工作时,所有用人单位能给他开出的最高月薪只有2500元。如果有人在他读书的时候让他填一份问卷,恐怕他查出来的只是一个热情的年轻人心中美好的乌托邦。

虽然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强大的高等教育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也很高,但并不代表北京的人才市场就代表了全国的人才市场,而是北京的用人单位就代表了全国的用人单位。据我所知,北京非常重视学历。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公务员的时候,还是国企、私企甚至外企招聘员工的时候,硕士生往往比本科生有相当明显的优势。而在上海,这种优势可能会弱很多,在广东,这种优势可能会变得微乎其微,甚至没有了。所以用北京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全国是必然的。

先说“1.57万”这个数字。论文指出,一个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如果读研后去东部地区工作,可以获得654.38+0.57万的利润。即使这个命题是真的,又意味着什么呢?这654.38+0.57万,与其说是研究生带来的收入,不如说是东西部贫富差距带来的收入。让我们来比较一下Xi和上海。在安,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月薪可能只有3000元,而即使不读研,在上海担任同样的职位,月薪也很可能达到6500元甚至更多。如果算上年终奖等因素,年薪至少高出4.5万元。按照35年的职业生涯来算,总数刚好是654.38+高出0.57万元。

可能有人会这样说:如果这个人不读研,他不可能从Xi安的职业经理人变成上海的职业经理人,这种基于地域差异的收入差异也就没有机会了。其实可能正是基于这种思维,很多西部地区的人考研,认为读研是东部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不否认读研确实是从西方到东方的途径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途径,也绝对不是最好的途径。我见过一批批的人在内地工作一段时间后直接来深圳,但都没有读研。我自己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相反,当年在长沙工作的一些同事,读研后想去沿海发展,却屡屡碰壁。虽然用人单位不会怨恨硕士学历,但也不能对工作经验不足无动于衷。

再说,就算这654.38+0.57万真的是研究生带来的收入,只要需要建立在东西部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就变得没有说服力了。在Xi安,买一套三居室只需要40万,首付20%,房贷20年。本息60万。上海一套三居室恐怕需要654.38+0.4万元,本息需要654.38+0.85万元,比Xi多654.38+0.25万元。如果再考虑买房以外的生活成本,恐怕远不止1.57万。

在《大学读什么》这本书里,我用了一章来讲大学生读研是否有必要,也对读研的投资回报率做了一个粗略的计算。我把考研成本分为三部分:直接考研成本,直接考研成本,间接考研成本。考研的直接费用包括买书资料和上辅导班的费用,大概在5200元左右。读研的直接费用包括学杂费、书本费等。三年后就是36600元。所谓读研间接损失,是指读研期间应挣而未得的合理预期收入。如果不读研,毕业后直接上班,假设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第二年平均月薪2500元,第三年平均月薪3500元,三年的收入是93600元。加上以上两项费用,* * *为135400元。如果一个研究生能比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多赚1,000元,并且这个差距一直保持到现在,那么硕士需要1年才能赚回读研的成本。

关于研究生的产出和收入,我提出了一个概念:考研逻辑。很多人觉得本科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是两三年拿到硕士学位就会夺冠。这种思维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学错误,从固定的角度看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市场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一定的。货币发行越少,单位货币越值钱,发行越多,单位货币越不值钱,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如果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等于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那么中国这几年明显出现了通货膨胀,而且还在膨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增长26.9%。每个人只相当于面值不变的纸币。随着持续的通货膨胀,每个大学生的“购买力”必然下降。研究生的扩招率是26.9%,也就是说硕士的折旧率是26.9%。所以三年后的硕士可能和现在的学士没有太大区别。其实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和几年前的本科教育没有太大区别。

我们同学2002年毕业的时候,月薪基本在1500-2500元之间,有些优秀的本科生一毕业就能挣到3500多。三年过去了,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就业情况似乎也没有比三年前本科毕业时好多少。大部分月薪2000元左右,甚至有同学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到月薪只有1500元的工作。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会比其他专业高一些,但与两三年前本科毕业时的水平相比,也只是略有增长。

一个朋友大学毕业想找工作。几经面试,被广州一家公司录用,月薪2500元。这在当时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但他选择了读研。他希望三年后硕士毕业时能找到一份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但事与愿违。他几经周折才找到工作,月薪只有2000元。

研究生比本科毕业的你吃香,应该比今年毕业的本科生吃香。不过这个比较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读研的话,三年后就成了研究生,不读研的话,那时候就是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了。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肯定比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更有吸引力,这一点在营销、公关等非技术领域尤为明显。

据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学院三年前毕业的本科生去了深圳华为公司,月薪五千多元,三年后,最近毕业的研究生去了华为,月薪四千元。此时,和他们三年前同时毕业但直接进入华为的同学,大多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月收入基本都过万了。

ChinaHR.com公布的一份薪资报告显示,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年薪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高13786元,即月薪高出约1150元。据我所知,在长沙、南昌、成都等内地城市,三年工作经验可能真的只能增加工资1000元左右,但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三年工作经验绝对能带来更大的变化。应届毕业生在这些沿海城市可能拿不到很高的工资。很多应届毕业生刚来深圳时月薪不到2000元,但工作一年后一般能达到3000元。工作三年,月薪4000元应该没有问题,除非这个人素质太差或者不思进取。在深圳这个适合创业的城市,三年的工作经验足以让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成长为个体户企业主。

而且读了三年研究生,收入水平会比本科毕业的时候高那么多吗?近年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济南等地相继公布了劳动工资指导价,以合理调整人才市场薪酬水平。上海2003年公布的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博士3000元,硕士2500元,本科1.900元,专科1.400元,中专1.000元。从这组数字来看,硕士生平均月薪只比本科生高600元,相当于一年增加200元的工资。

一般来说,学历和收入确实是成正比的,但学历和资历(工作经验)往往会影响收入的高低。如果求职者能从用人单位得到的收入是E,求职者的学历是E1,工作经历是E2,那么:E= E1+E2。可以将E1的值增加1,或者将E2的值增加2甚至3。两者之间,哪个投资方向更有吸引力?(本文发表于2006年5月最后一期《大学生》杂志)

偶然看到2006年第一期《大学生》,一篇题为《读研回报率高达654.38+0.57万》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人民大学5名学生撰写的论文《自费研究生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获得“挑战杯”特等奖,受到广泛好评和肯定。论文指出,如果读研前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学生,毕业后在东部地区工作,不仅回报率达到34.9%,而且总贴现净收入高达1.57万。

虽然听过无数关于考研重要性的说法,但如此严肃的研究结论还是让我大吃一惊。读研和不读研真的有这么大的区别吗?这篇论文中如此精确的数字究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考研风潮日益汹涌,盲目考研现象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这样的研究报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没有看到这篇论文的全文,也不太了解这五位同学的研究背景,也没有研究生经历。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根据杂志上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实证研究”在多大程度上是实证性的?第二,这654.38+0.57万真的是读研的收入吗?

这5名学生在北京9所高校发放了900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07份。即使问卷的设计很完美,且不管707份有效问卷的数量是否达到了充分反映事实的水平,但仍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考虑:在高校做的调查能否反映社会情况?在北京做的调查能反映全国情况吗?

我们说的研究生收入,绝对是指读完研究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所能获得的收入。所以,调查研究生有多少收入,调查的对象应该是读完研究生参加工作的人,而不是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在校学生一般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即使有些研究生工作了一段时间,毕业后也没有工作经验。因此,由于自身经历和客观环境的限制,这些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会偏离实际,针对他们所做的调查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

我的一个朋友,本科毕业的时候可以找到月薪2000元的工作,但是他选择读研,因为他认为读研肯定月薪8000元以上。然而,当他读了三年研究生去找工作时,所有用人单位能给他开出的最高月薪只有2500元。如果有人在他读书的时候让他填一份问卷,恐怕他查出来的只是一个热情的年轻人心中美好的乌托邦。

虽然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强大的高等教育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也很高,但并不代表北京的人才市场就代表了全国的人才市场,而是北京的用人单位就代表了全国的用人单位。据我所知,北京非常重视学历。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公务员的时候,还是国企、私企甚至外企招聘员工的时候,硕士生往往比本科生有相当明显的优势。而在上海,这种优势可能会弱很多,在广东,这种优势可能会变得微乎其微,甚至没有了。所以用北京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全国是必然的。

先说“1.57万”这个数字。论文指出,一个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如果读研后去东部地区工作,可以获得654.38+0.57万的利润。即使这个命题是真的,又意味着什么呢?这654.38+0.57万,与其说是研究生带来的收入,不如说是东西部贫富差距带来的收入。让我们来比较一下Xi和上海。在安,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月薪可能只有3000元,而即使不读研,在上海担任同样的职位,月薪也很可能达到6500元甚至更多。如果算上年终奖等因素,年薪至少高出4.5万元。按照35年的职业生涯来算,总数刚好是654.38+高出0.57万元。

可能有人会这样说:如果这个人不读研,他不可能从Xi安的职业经理人变成上海的职业经理人,这种基于地域差异的收入差异也就没有机会了。其实可能正是基于这种思维,很多西部地区的人考研,认为读研是东部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不否认读研确实是从西方到东方的途径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途径,也绝对不是最好的途径。我见过一批批的人在内地工作一段时间后直接来深圳,但都没有读研。我自己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相反,当年在长沙工作的一些同事,读研后想去沿海发展,却屡屡碰壁。虽然用人单位不会怨恨硕士学历,但也不能对工作经验不足无动于衷。

再说,就算这654.38+0.57万真的是研究生带来的收入,只要需要建立在东西部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就变得没有说服力了。在Xi安,买一套三居室只需要40万,首付20%,房贷20年。本息60万。上海一套三居室恐怕需要654.38+0.4万元,本息需要654.38+0.85万元,比Xi多654.38+0.25万元。如果再考虑买房以外的生活成本,恐怕远不止1.57万。

在《大学读什么》这本书里,我用了一章来讲大学生读研是否有必要,也对读研的投资回报率做了一个粗略的计算。我把考研成本分为三部分:直接考研成本,直接考研成本,间接考研成本。考研的直接费用包括买书资料和上辅导班的费用,大概在5200元左右。读研的直接费用包括学杂费、书本费等。三年后就是36600元。所谓读研间接损失,是指读研期间应挣而未得的合理预期收入。如果不读研,毕业后直接上班,假设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第二年平均月薪2500元,第三年平均月薪3500元,三年的收入是93600元。加上以上两项费用,* * *为135400元。如果一个研究生能比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多赚1,000元,并且这个差距一直保持到现在,那么硕士需要1年才能赚回读研的成本。

关于研究生的产出和收入,我提出了一个概念:考研逻辑。很多人觉得本科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是两三年拿到硕士学位就会夺冠。这种思维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学错误,从固定的角度看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市场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一定的。货币发行越少,单位货币越值钱,发行越多,单位货币越不值钱,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如果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等于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那么中国这几年明显出现了通货膨胀,而且还在膨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增长26.9%。每个人只相当于面值不变的纸币。随着持续的通货膨胀,每个大学生的“购买力”必然下降。研究生的扩招率是26.9%,也就是说硕士的折旧率是26.9%。所以三年后的硕士可能和现在的学士没有太大区别。其实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和几年前的本科教育没有太大区别。

我们同学2002年毕业的时候,月薪基本在1500-2500元之间,有些优秀的本科生一毕业就能挣到3500多。三年过去了,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就业情况似乎也没有比三年前本科毕业时好多少。大部分月薪2000元左右,甚至有同学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到月薪只有1500元的工作。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会比其他专业高一些,但与两三年前本科毕业时的水平相比,也只是略有增长。

一个朋友大学毕业想找工作。几经面试,被广州一家公司录用,月薪2500元。这在当时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但他选择了读研。他希望三年后硕士毕业时能找到一份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但事与愿违。他几经周折才找到工作,月薪只有2000元。

研究生比本科毕业的你吃香,应该比今年毕业的本科生吃香。不过这个比较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读研的话,三年后就成了研究生,不读研的话,那时候就是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了。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肯定比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更有吸引力,这一点在营销、公关等非技术领域尤为明显。

据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学院三年前毕业的本科生去了深圳华为公司,月薪五千多元,三年后,最近毕业的研究生去了华为,月薪四千元。此时,和他们三年前同时毕业但直接进入华为的同学,大多已经成为技术骨干,月收入基本都过万了。

ChinaHR.com公布的一份薪资报告显示,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年薪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高13786元,即月薪高出约1150元。据我所知,在长沙、南昌、成都等内地城市,三年工作经验可能真的只能增加工资1000元左右,但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三年工作经验绝对能带来更大的变化。应届毕业生在这些沿海城市可能拿不到很高的工资。很多应届毕业生刚来深圳时月薪不到2000元,但工作一年后一般能达到3000元。工作三年,月薪4000元应该没有问题,除非这个人素质太差或者不思进取。在深圳这个适合创业的城市,三年的工作经验足以让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成长为个体户企业主。

而且读了三年研究生,收入水平会比本科毕业的时候高那么多吗?近年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济南等地相继公布了劳动工资指导价,以合理调整人才市场薪酬水平。上海2003年公布的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博士3000元,硕士2500元,本科1.900元,专科1.400元,中专1.000元。从这组数字来看,硕士生平均月薪只比本科生高600元,相当于一年增加200元的工资。

一般来说,学历和收入确实是成正比的,但学历和资历(工作经验)往往会影响收入的高低。如果求职者能从用人单位得到的收入是E,求职者的学历是E1,工作经历是E2,那么:E= E1+E2。可以将E1的值增加1,或者将E2的值增加2甚至3。两者之间,哪个投资方向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