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和博士一直靠自己。他们能发sci吗?
工科领域,导师给个大概方向就消失了。实验室缺少测量仪器,而且很吝啬。花了半年的时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一个模型装置来验证效果。后来花了半年时间通过实验不断优化装置,再花半年时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9月,该领域顶级期刊的首次投稿被审稿人拒绝,因为写论文有点太自吹自擂了。后来转到二区sci,很快就收到并发表了。
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用,最后还想抢工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帮了大忙,从架设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交卷、修。如果没有乐器,自己联系其他老师借。你可以放心借。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买模块自己调。
在此期间,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选题,一定要有创新,自己能做。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做不到。这时候感谢兄弟们的指点,虽然他们并不完全明白我想做什么,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开导你是很有用的。
个人时间变更:
第一年调研结束,开始调研和选题。
研究、试验各种方案并分析可行性。
过了一个暑假,我开始做一个设备,边做实验边优化。
在研究的第二年,165438+10月,我观察到了潜移默化的预期效果,感觉稳定。
研究二,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9月,研三第一投。165438+十月,第二票。
二月三次调研,接收出版。写一篇大论文,六月毕业。
老师当医生的时候很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以自己为唯一作者发表多篇高质量sci论文。有了这些论文,他成功地在一所好大学工作,成为了一名终身助理教授。一般情况下,他会在六年后获得教职,晋升副教授。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有前途的年轻科学家似乎希望冉冉崛起。六年后,他几乎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几乎要走了。这在他们学校是很少见的,说明他的科研生涯很不如意。
原因是什么?在终身轨制下,能否获得终身教职取决于你是否有足够的科研成果。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否足够多。
仔细看看老师的简历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足够多的论文,是因为他所有的论文基本都是自己写的,只有极少数人和他合作写文章。所以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了。
他的合作者很少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不喜欢和别人合作,而且他很强势,不听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了他的简历,会很容易知道他不会是一个好的合作者,所以不会主动去寻求他的合作。
另外,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没有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就只能靠他一个人奋斗了。
进入中年,他的精力不如读书时。他结婚生子后,更加厌倦生活琐事,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有时候甚至一年都发不出一篇文章。
研究生自己发表学术论文有什么危害?一般情况下,研究生是和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方向由导师给,研究经费由导师申请,学生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研究。
如果一个研究生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根本不包含导师的名字,必然会引发一些不好的猜测。
第一种猜测: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的看法不同。导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不认可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学生有不同意见,私下发表。或者导师想做作品,但学生反对,他就作为唯一作者私下发表。
第二种猜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合作精神,不好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得让他自由发展。
第三种猜测:学生性格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嘴上说说,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成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条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学术论文后的真实想法,基本都是负面的。
说实话,我觉得研究生没必要跟导师争学术论文作者的顺序。无论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导师的名字,无论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研究生期间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学术成果,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默认完成的,尤其是与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
读研不需要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与独立相比,合作精神显然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和导师不能共同完成一篇论文,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一个好的同事和合作者。就像我上面说的那个大学老师,和同事相处不好,科研上也没有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表文章,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自己发表。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你的导师也愿意给你写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否则至少有一两篇文章和你的导师共同发表是合理的。
现代科学研究讲究合作互惠。如果你看当代的学术期刊,你会发现几乎95%的论文都是多个作者写的,很少有单个作者的论文。至少在我的领域是这样。我认为这有几个原因。
第一,与人合作可以互补。比如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然后两个人一起合作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有很好的应用和理论支撑,是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
第二,和别人合作可以大大提高产量。比如我已经很努力了,一年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别人合作的情况下,你只需要对自己擅长的事情负责。这样一来,你一年可以发表5,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知名教授一年能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们的大量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辛苦,有人做伴会更好玩,能走得更远。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挫折。许多新观点已经被实验证明是无用的。如果一个人在做科研,很容易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情况就不一样了。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是别人分享和鼓励的。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当你想放弃的时候,你又不想和合作者扯上关系,那就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是因为与他人合作的诸多好处,大多数科研人员才愿意(或被迫)与他人合作写论文。
结论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只能自己发表sci论文,但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现在读研了,要和导师好好配合,做一些共同感兴趣的研究工作,一起写几篇论文。
一个好的研究生经历应该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一名研究生,想要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人合作的能力,可以从改善与导师的关系入手。
万事皆有圆,外人难比天道。答案字数不多,但是很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很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靠自己很难发一篇好的SCI文章,除非你英语水平很高;但如果选择发表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会降低,基本可以自己发表1篇论文。
另外,硕士生发表1篇SCI论文的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不到5%;博士生可以自主派出,但比例不会超过30%。这是客观事实。不得不承认,我国研究生发表SCI论文很难,这其中包括英语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要考虑到学术内卷化的严重问题。如果作者只是一个“弱势”的研究生,那么结果的可信度就会受到质疑。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SCI的简称是什么:科学引文索引,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检索系统之一。其中,生命科学、医学、化学和物理所占比重最大,收录范围为当年重要的国际期刊。特别是其引文索引显示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够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论文是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一般被认为是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在国内很多单位,SCI论文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也因此被视为学生绩效考核和毕业的重要选拔依据。
那么,为什么硕士生和博士生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这么难呢?原因如下:
1,SCI论文质量水平有一定水平。SCI论文不能简单靠花钱在国内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来完成。SCI的期刊评审流程本身就很严格。一般2-3人匿名,有时多达5人;审稿人还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退回他对文章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方面的评论。如果一个人给出了退稿的结论,编辑一般会选择退稿。所以SCI的拒绝率也很高。
SCI论文强调要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支撑结论、科学合理的背景论述、相关总结、有价值的成果论述、清晰的语言表达等。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保证了文章的质量,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更加困难。
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或许博士生比硕士生更熟悉文献阅读),挖掘和分析科学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而科学之路总是崎岖的,没有指导的更不用说。
2.SCI的逻辑思维和中国论文不一样。SCI论文难写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首先,在文章结构上,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讨论重于结果,数据分析处理需要足够严谨,初学者在写作习惯上会感到很不适应,不便于中文科技论文的直接叙述;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英语天生简洁,直接表达意思,所以对英语写作水平有一定要求,这是国内研究生普遍缺乏的;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中文小论文更注重方法的高度和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以有几个论点,但SCI论文要求必须深入挖掘,在一个创新点上进行讨论和阐明,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在阅读和理解大量外文期刊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不可能一蹴而就。
3.研究生自身能力水平不够。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在逐年下降,最重要的方面体现在研究生自身的能力上。一方面,写论文需要耐得住寂寞积累研究领域的参考资料,需要不断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批判性总结提出自己的创新。显然,对于研究生来说,阅读文献的基本技能普遍不足;另一方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客观的螺旋过程,不是幼苗就能加速的,自身的能力水平需要一定时期的成长和沉淀。根据经验,研究生的小论文几乎70%是在研究生三年级发表的,而一些优秀的学生是在研究生一、二年级发表文章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都是在导师、师兄师姐的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一个事实。目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同学真的很少。大部分只是想拿个文凭,对SCI论文发表不抱太大期望。
4.SCI论文的准备、写作、发表、评审、修改、录用的整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的学制通常为3-5年,第一年的主要任务以理论学习和考试为主;第二年开始认真研究文献,参与一些科研项目。在这一年里,我的研究能力开始提高。到了第三年,基本可以做一些独立的写作,对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和导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很紧张。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基本需要1年,从投稿到最终录用至少需要1-2年,但也不排除一些半年就能发表的期刊。从这个角度来说,假设你从研究生第一年就做好了写SCI论文的准备,假设你在第一年就具备了一定的文档读写能力,客观来说,你需要在研究生第三年才有50%的机会发表,而这还没有考虑到上课、看文档、拒绝再次投稿、数月后拒绝再次投稿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从时间上看,硕士生基本不可能独立完成,博士生也需要在四五年级。
5、论文发表的经费问题这是一个困扰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论文发表费吗?虽然很多SCI期刊不收版面费,但是很大一部分开源期刊需要很高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资金对一个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写在最后:(1)研究生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能力发展与论文写作和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矛盾。SCI论文的准备、写作、发表、审稿、修改、录用整个过程都很漫长,正常时间需要两年。
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1。我不能完全把握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二、实验的开展需要师生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讨论;第三,论文的结构、逻辑、语言自身无法完善;第四,发表论文必须带导师名字,否则不能毕业;五、论文的归还和修改有时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没有前期实验的基本条件,进行实验也是很困难的,除非你的能力和水平很高,能很快解决困难,但一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空白,基本不可能独立完成。所以还是不建议完全依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感,你无法融入群体。
这取决于你的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可以只由学生自己发表SCI。我有数学专业的博士生,读书期间自己发表过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不可能发表有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比如试剂、检测仪器等。不过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但杂志社在发表综述时,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列表。如果学生自身研究背景薄弱,文章的档次可能不会太高。
总之,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强的同学自己发表SCI是有可能的。
考研聊天,和你聊天。
题目的意思是,读研后,没有任何科研训练,没有导师的任何指导,我能自己发现能不能发论文吗?
我觉得很难,因为sci有套路。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即使你的想法具有开创性,但你不知道如何按照套路包装,你很可能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也不会发给你审核。
如何梳理文章的结构?如何调整格式?期刊强调哪些文章,应该避免哪些表达?应该强调哪些语句?怎么做推荐人?这些都是套路。你只是照着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不提,很难改正。有经验的审稿人随便看一眼就能看出一篇文章是新手还是老手。读文学是十几年的工作,你自己很难胡来。
绝对有可能。但是这个过程将是曲折的,曲折的。回忆满是泪水[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