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鲁迅

腊月的一天,在图书馆新书上架的特别区,我偶然看到了钱理群先生的《鲁迅与当代中国》。记得几年前大家都在谈论减少中小学课本中鲁迅作品的收录,但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只存在于学生时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称谓中,其余的都是无知的,非常惭愧,所以我就借用了一下。

说实话,我对哲学思想领域的词汇没什么感觉。前段时间看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读的很别扭,没有理解它深刻的文字。最后的印象只是感叹作品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

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阅读钱理群的《鲁迅与当代中国》之后,它为我打开了另一扇认识鲁迅的大门。尤其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情况的解读,让我这个木鱼头有点* * *的感觉。

下面说的都是我自己的感受和肤浅的话。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这是鲁迅的《盖华集》中的一段话,钱理群的《鲁迅与当代中国》中也引用了这段话。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信息爆炸,快餐式人物盛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书架上开始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指导”书籍,比如《职场快速入门》、《高效利用时间》、《教你30天读300本书》,甚至还有网上那些“教你快速掌握聊天技巧的导师”...

我没有深入看过这些书,不否认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技巧确实值得借鉴。我想问的是,这些道理、经验、技巧,看完真的能用吗?

我觉得鲁迅先生所说的“大地精神”的意义之一,就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这些所谓的“能让你快速上手”的原则,就是你看完之后无法避免“掉进坑里”。绝大多数的道理和经验都要经历一个叫做“教训”的教训,这个教训足以让人牢牢地印在脑海里。

真正的导师从来不会给你指正确的方向。相反,他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但他绝不会大声说话,也不会胡说八道,而是一个诚实的真朋友,会脚踏实地的和你一起探索道路。

这并不是说要排斥别人的人生经验甚至教训,这些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认真吸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早期生活中强调广泛阅读,尤其是在大学里。这样才能确立人生目标,为寻求价值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你所读到的,看到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血肉。

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森林深处”、“荒野”、“沙漠”,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障碍,但我们是年轻一代,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鲁迅先生也告诉我们要“找朋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人生未知的奥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不懈,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是钱理群先生《鲁迅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一文中的一段话。

当我读到这里时,我想到了我自己。当初选择这个职业,我满怀豪情壮志考研。但是因为体制内说不出的原因,我没能做到,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也许现在是我最糟糕的时刻...

钱理群总结了“鲁迅精神的三个内涵”——硬骨头精神、坚韧精神、大地精神。或许这也是被困在这个三线城市小机场的小医生们急需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