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北大北师大影视学研究生参考书

北京大学艺术系成立于1997年4月,这标志着北京大学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艺术系下设艺术教研室、美术教研室、音乐学教研室、影视教研室四个教研室。下设四个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书法研究所、京昆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所、电视研究中心。

艺术系还设有数码影像实验室、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目前,艺术系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图书音像图书馆和数字电影研究数据库。北大艺术系还负责管理和指导北大学生艺术团。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族乐团等。近年来,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学习将努力把北大艺术团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学生艺术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在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艺术系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系致力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目标:一是向全体大学生提供艺术教育,使他们具有丰富的艺术知识、较高的兴趣、风格和鉴赏能力,从而成为具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

第二,培养一批艺术教育、艺术批评、艺术实践、艺术研究的专业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他们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要达到更高的要求;

第三,积极组织艺术基础理论、各种艺术、比较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学术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创造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是通过社会艺术教育、艺术批评,以及在艺术行业、艺术技术、广告行业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关注市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最快将于今年成立。初步计划包括美术系、音乐系、影视艺术系、文化管理系四个系,以及戏剧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影视研究所。

现有专业:本科(影视编导、艺术、音乐学、文化产业管理)

硕士(艺术、电影、美术)

文学硕士

博士(艺术)

可期即将开设:本科(音乐表演、艺术设计)

硕士学位(戏剧与戏剧、设计艺术、广播电视艺术)

博士(电影研究、广播和电视艺术)

目前艺术学院电影学博士生导师1人:彭继祥【教授】,硕士生导师5人。影视研究系(主任:教授)【教授】于洪【教授】李道新【副教授】【副教授】邱【讲师】陈愉【讲师】。

彭吉祥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系秘书,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学术职位: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美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学院分会副会长

中国高等教育电影电视学会副会长

提供主菜:

艺术概论,电影欣赏,中国艺术精神,

美学原理,影视美学

目前的主要工作领域:

1.主编《影视艺术丛书》(第一批10册),包括本人撰写的影视美学(35万字),以及国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影视社会学、影视心理学、影视文化、影视语言学、影视批评。

2.《艺术原理》研究课题拟以《中国艺术》(80万字)和本人原创主编的《艺术概论》(30万字)为基础,试图用现代观念解释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运用打通学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

3.承担中央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研究”课题。

4.我目前正在和北大出版社组织影视艺术的翻译系列,包括《电影艺术》(第五版),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大学采用的电影教材,也是美国影视专业的指定教材。该书将于2001和1年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还有《电影文化》和《电影简史》两本书。

研究主题:

1.“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艺术》是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在“八五”国家艺术研究重点项目10中名列第二。研究成果是《中国艺术学》,是我自己编的,五位教授写的。历时五年完成,80万字。

2.中央电视台研究项目“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主要学术奖项:

1.《中国艺术》(本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80万字)1998获“中国图书奖”;1999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999获国家文科最高奖,即首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成果二等奖。

2.电影赏析(本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30万字)1998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教材。1998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高等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重点教材(* * *四书)。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岚清为这套重点教材作序,倡导在高校普及美育和艺术教育。1999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首批重点教材(***41)。2001,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版)、《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版)分别获得第四届、第六届北京大学科研成果奖。

主要学术著作:

1.《中国艺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80万字。

2.电影鉴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30万字。

3.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彭继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91版,25万字。

4.《艺术概论》,彭继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5万字。

5.电影美学,彭继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35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

1.散文诗电影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第7期,1985。

2.惊悚片段的审美追求,当代电影,第3期,1988。

3.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艺术,《文艺研究》第2期,1998。

4.《中国戏曲与日本能略的美学特征比较》,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5.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电影,发表于《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北京日报2月1号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5438+0。

6.《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影视艺术》,《现代传播》第2期,2001。

7.中国影视艺术与WTO,电影创作,第3期,2001。

李道新博士,副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硕士导师

提供主菜:

中国电影史与中国电影批评。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评论,中国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传播。

主要学术奖项: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万字)2004年获第八届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主要教学奖项:

2003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主要学术著作(均有独立署名):

1.《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10000字。

2.《中国电影的历史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27万字。

3.《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64万字。

4.电影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4万字。

5.《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3万字。

6.波德莱尔如何读写,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版,34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均有独立署名):

1.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片的走近,《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2.用光影追寻光明——沈复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和文化意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3.《上海电影与沦陷时期中国电影的历史叙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建构中国电影与当代电影文化史,第1期,2005。

5.中国恐怖片的意识形态氛围与不可预测性,新电影,2004年第5期。

6.电影学术:不被赏识的尴尬与超越的焦虑,《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

7.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秋正电影的精神走向与文化意义,《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8.中国早期喜剧作为一种类型(上、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3期(连载)。

9.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与观念转型,《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10.女性意识及其艰难的浮现——电影文化解读,《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

11.“市场经济呼唤重建中国电影类型生态”(记者采访),《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6日。

12.“从中国电影的类型传统看中国电影的发展机遇”,《文艺报》,2003年7月17。

13.精神追问与价值重构——电影文化解读》,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14.《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介绍与发展》,《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连载)。

16.为生命而死与为死亡而活——对侯孝贤电影的一种解读》,《新电影》2002年第6期。

17.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电影艺术》,2002年第6期。

18.物质爱情的悲剧与生存的困境——《电影的文化解读》,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9.历史、文化与个人、尘世-夏刚电影:评论,当代电影,第1期,2002。

20.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和历史命运,《当代电影》,第6期,2001。

21.《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第4期,2001。

22.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意义,《当代电影》第3期,2001。

23.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文学理论与批评,第65438期+0,20065438。

24.作为一种类型的中国早期歌曲,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25.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中的中国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文化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1999。

27.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五十年(一、二),《电影艺术》,第5、6期(连载),1999。

28.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电影艺术》,第4期,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