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概述

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讲师8人,助教7人,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后和博士生18人(含在读3人),硕士18人。拥有“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国家岗位”获得者1人,“异军突起”获得者2人,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云南省教育厅教学科研带头人4人,校级学科带头人8人,骨干教师65人。现有学科硕士研究生97人,教育硕士58人,全日制本科生964人,函授和专科生200余人。

学院拥有仪器设备1913套,总价值1000多万元。有65,438+0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仪、3台红外光谱仪、3台高效液相色谱仪、2台气相色谱仪和65,438+0气-质联用仪。近年来,投资200多万元改造实验室和办公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现代教育技能实验室、档案室和学院主页,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经过多年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学院现拥有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应用化学省级示范实验室;2006年,“分子基光功能转换材料”团队获得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同年,学校批准建设无机化学为理工科二级学科。2007年申报“云南省高校分子工程与光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并获批。2007年,“生化分离与分析材料及技术”被批准为学校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目前,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和2个学科(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应用化学、有机化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教育、应用化学、科学教育3个本科专业,化学教育、科学教育2个重点建设专业,无机化学、有机化学2个学院。目前,学院正在积极申报博士点,拟新增“药学教育”和“高分子材料”两个专业。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牢记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宗旨,遵循“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分班培养”的人才培养方针,坚持以师范教育为特色,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科研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所师范性、综合性、开放性、优势性的省级重点教学研究学院,进入省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全国先进一流行列,无机、分析、天然有机等部分二级或三级学科科研达到国内先进学术水平。

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和管理改革,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多层次互动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近年来,建设了15个相对固定的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基地(其中已签订协议8个),5个化工见习基地。实践教学课程总学时已占必修课的35%。* * *承担省教委教改项目2项,学校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全校师范生技能竞赛中,学院10余名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院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

近五年来,高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近8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项目、西部地区重大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科研基金2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资助总额约16万元。出版教材3部,申请国家专利5项。学院师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近100篇。农药研究与云天化集团签订《产学研校企合作协议》,在农药销售、天然农药、剂型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工作。

学院非常重视科研反哺本科教学的工作。通过教授本科生基础课,副专业职称以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聘请高层次人才和中学特聘教师为本科生开设“学术前沿”和师范生实习系列讲座,邀请部分教授、博士作为本科生分类导师。协助学院党委对学生采取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有效措施,将教师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这些做法使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全面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有16篇课外科技学术著作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其中“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成果竞赛1,三等奖6项。在云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成果竞赛中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在学校冬季田径运动会上,从2003年到2007年,学生男连续五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学生女三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两次获得第二名。四六级通过率、全省计算机通过率、毕业论文发表率、考研升学率均有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学院党委、分院多次被评为省、校级先进集体,两个本科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