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史:名词解释对考题重要吗?

历史考题中有***8个名词解释,各占10分和***80分,占总分的四分之一以上(300分),占论述题(简答题)的五分之二不到。从分数来看,名词解释似乎没有短文(简答)重要。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名词解释贯穿了整个试题。第一,20道选择题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名词解释的变形。比如2007年的1题《春秋战国时期在夏姬龚雪讲学的思想家是(答案:d .荀子)》就是对名词解释“夏姬龚雪”的测试。

其次,在历史题中,考查的一种方式是对材料中出现的名词进行解释。如2007年第29题(1)中的“子思书”、“大璧”、“进士出身”、“传记”,2008年第29题(1)中要求解释材料1中的“吴伟”、“杜正”。

再次,史料分析题中的一些论述题(简答题)和简答题,可以看作是名词解释的重新整合,或者是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概述。

前者如2007年31的题目《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可以看作是对“望征”、“定失籍样本”、“州县制”、“隋代大运河”等重要术语的重新整合,后者如2008年31的题目《简述元代行省制度及其意义》,可以看作是名词。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名词解释是一个重要的题型,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考研的历史就是史实!考察史实最好的问题是基于记忆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成为一个重要题型的另一个因素是它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名词解释的词干只有两到六个字。如果试题中有偏颇的名词解释,大量考生会写空白或不着边际,结果就是10分白白流失。所以名词解释也是区分度最高的题型。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