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内卷化”现象?
?-题字
一、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中的“内卷化”现象?
1,大学生“内卷化”现象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内卷”这个词了,也不知道内卷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现在一切都和它有关系!
?薛兆丰曾经说过:“不是你的老板让你加班,而是其他同事愿意加班。”是的,让你努力学习的不是考试,而是其他努力学习的人。这是典型的内卷。你无法预测自己什么时候会被同事淘汰,所以只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竞争。
?就这样,一个竞争逐渐激烈的领域在我们身边上演了。
?提前坐在班级前排叫“内卷”,每天去自习室和图书馆叫“内卷”,参加很多比赛叫“内卷”,为了一个证书努力学习也叫“内卷”。这些真的叫内卷吗?什么是真正的内卷?
2.什么是内卷?
?内卷化原本是指一种文化格局,在达到某种最终形态后无法稳定或转化为新的形态,只能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现在解释为“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自愿的”竞争”。
?我理解的内卷是一种盲目从众,因为别人而打乱自己的计划,是一种恶性竞争。看到别人在学习,而我今天没有学习,那我就赶紧学习;别人考了某个证,我也要考,最终导致心理内耗,做什么都受别人影响。
3.“内卷化”的原因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学生的“内卷化”是竞争的正常反应,因为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好。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内卷化现象这么严重呢?
(1)达到所谓的“优秀率”
?从2007年开始,大学对学生的考核标准逐渐趋于一种正态分布,即学生的优秀率一般不超过30%,不及格率一般不超过10%。所以大学生为了达到所谓的优秀率,不得不和身边的同学拼命竞争。
(2)资源有限
?简单来说,蛋糕不大。比如家电行业,90年代初,家家户户都没有什么家电。那时候市场很空,蛋糕不断做大,市场没有饱和,足够每一家新开的电器厂过得舒舒服服,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但到了90年代末,家家户户都有了电器,只需要更新换代,购买频率就降低了。结果,出现了许多电器工厂。当时市场有限,蛋糕不再变。直到后来家电行业开始全球化发展,寻求更大的蛋糕,才逐渐改变了那个趋势。
?当代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争取有限的资源,只能坚持付出更多的努力。
(3)目标不明确
?陷入纠结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努力,也会跟上优秀同学的步伐,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4.“内卷化”的影响
?当然,内卷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因为它的竞争性,还因为我们都是这种情况的受害者:
-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也叫心理内耗,是指人的自制力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心理资源不足时,个体处于内耗状态。
?在这个内卷化的时代,内耗可能比内卷化更可怕。因为内卷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内耗更像是一个人与自己的斗争。不用等别人动手,自己消费自己。
当然,最可怕的是,有些人深陷内耗,毫无头绪。
-焦虑和敏感
?内卷会使人频繁陷入焦虑和无意义的感觉,会过分关注他人。这种现象体现在:感觉自己一直在努力,但总是达不到目标;我无法停止对自己的苛刻,自责的时候也很痛苦,但还是因为一个问题自责。
——盲目从众
?很多没有明确目标的同学,在看到周围大部分同学都在参与内篇后。本着不掉队的精神,我也和他们一起打滚。但后果可能是:毕业后,我发现自己好像每天都很忙,却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绩。
5、自身体验——为什么努力被称为“内卷化”?
?在知乎上看过一句话,“曾经,没有内卷这个词。大家只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简单纯粹。”瞬间戳中了我的泪点。
?第一次接触“内卷”是大二上学期在宿舍做题的时候,室友说的。
当时我也在网上查过内卷的案例:有个地铁站人流量很大,早高峰很难上地铁。有一天,一个人决定坐反方向的一站,提前上地铁,防止拥挤。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了。每个人都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至于“内卷”这个词,我有不同的体会。
?作为江苏考生,我高考的时候,因为高考政策没有改革,我们选了两门选修课。虽然我是女生,但是我有理科头脑,所以我选择了物理和生物。因为高考失利,我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学医。但是江苏省内的医学院校分数线太高,所以就算过了一本线,也只能选择省内差的医学院校,所以选择了去省外报考药学。
?作为一个从小争强好胜的女生,我想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我在大学之初加入了学生会,并被选为班级的副主席,但这些都不是我满意的。大二的时候,留在学生会,竞选班里的团支书。而我知道,如果我一门学科不及格,我一年半的努力就白费了,所以我必须利用我琐碎的时间去学习。但没想到学的科目越来越难,尤其是我这种高考没选化学的人(药学专业是化学生物学)。而且慢慢的,自习室,食堂,教室成了我每天除了睡觉时间以外,在宿舍以外的地方。
?而我也正是这样成为了舍友们口中的“卷王”。但事实上,我没有太多时间学习,也无法向他们解释。
?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不刻意与人竞争的提升自己的努力要被称为“内卷”追求自我提升就是内卷吗?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被别人区别对待?
?其实我努力学习的时候,不是在和别人竞争,而是和自己和解。只希望在结果不完美的时候,只后悔不后悔。我从来不认为任何人的努力,就像“内卷化”的定义,“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得到了和以前一样的结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所以我们从不放弃。我们总要忍受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成功。我更喜欢先努力再大方。
?现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的英语考前背单词叫内考,考完了去图书馆自习也叫内考;晚上在宿舍床上看书也叫对合。努力的人承受着最恶毒的卑鄙,平躺的人占据着舆论的巅峰。
?在这些短视频中表演的人物背后是你、我和我们周围成千上万的千千小人物。我们不是那些反方向坐地铁却徒劳无功的人。我们是渴望进入理想大学的高中生,还是不甘平庸的大学生。学会自动屏蔽掉身边不和谐的声音,是我上大学以来掌握的新技能。无视“内卷”是我最好的反击。
?我一直庆幸“内卷”在我12年的寒窗里没有被滥用。怀念高中时我们把理想的大学写在小纸条上,大家在教室里比学习还积极向上的样子。每个人都只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简单纯粹。
?我不知道“内卷”会被滥用多久,但我只想告诉你,你不能放下你想变成你想象的那个东西。
?其实努力不等于内卷。把一切都叫做内卷的人,真的是很可怕的人。用内卷来戏弄别人,用内卷这个词来轻描淡写地概括别人的努力,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一切都很容易,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6.如何平衡「内卷」和平躺?
?去年,《内卷》火了。学生为了不被淘汰,把分数越滚越高;上班族为了不被淘汰,把学历卷得越来越高。
?那么平躺也是火。说白了,内卷化就是竞争的极致。不会竞争的人会想:我是不是应该不战,然后压抑自己的欲望,平躺?
?极端的内卷化只会带来各种资源的浪费。毕竟守门人按照常理真的不需要研究生学历。
?但是完全平躺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完全平躺意味着完全放弃自己的发展,这从哲学角度来说也是完全不可取的。
?所以要警惕内卷,平躺。不做无意义的内卷,不排斥降低欲望,但不能放弃自身素质的提升。虽然现在的机会比十年前二十年前少了很多,但万一真的来了,你平时的提升可能会成为成功的关键。
?正在读书的同学不妨每天多做题,大学生不妨在图书馆呆一会,在职人员不妨考在职研究生。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如何处理?-反内卷化
?我们是内卷化的发起者、参与者和受害者。在这样一个内卷化的环境中,内卷化是必然的。其实内卷化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我们需要保持平稳的心态,找到合适的学习节奏。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呢?
1,摆正心态,挖掘潜力。
?随着“内卷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处于焦虑状态。对此,我们不妨调整心态,接受自己的平庸和局限。当一些设定的目标过高时,我们要做一些调整,想想最坏的结果,放下执念,学会接受。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培养,结合社会的需求,做一份适合自己,对社会发展有帮助的事业。
2.专注当下,屏蔽其他。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焦虑。那么我们现在感受到的焦虑来自哪里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攀比带来的。实习焦虑,毕业焦虑,年龄焦虑,外貌焦虑,住房焦虑。而且很多时候表达这些焦虑的人并不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而往往来自于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和财富的人——俗称“凡尔赛大师”。
3、注意选择,明确目标。
?在大环境下,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有限的。比赛的目的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激发自己的潜力。在竞争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就是要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不要盲目着急,随波逐流。可以利用考完试省下来的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对你未来的社会发展也大有裨益。
4.珍惜时间,终身学习。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时间。一位博主说的很有道理。她说“在学历差不多的情况下,年龄是最大的竞争力”。如果你还年轻,一定不要浪费时间。时间是你最大的资本。趁年轻努力吧。你最好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不要工作了好几年才知道不是自己想要的。你可以设计几个人生规划,但是试错要快。想知道怎么调查,你会选择。比如王曼妮做留学决定的时候,最好联系一下正在留学或者留学归来的人,问问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是怎么样的。如果出国,她会发现她需要洗盘子来支撑生活和学费。她能接受吗?趁着还年轻,你需要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没有定位,你就无法正常前进,总是原地踏步,做了人生规划的人就超过了你。
?门槛越低,竞争越激烈。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舒适区。不学新东西,后来者会追上来。知道的越多,你的抗漏洞能力就越强,不容易被淘汰。而且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有自己的知识框架。只有懂得学习,才能拓展资源边界。“碎片化学习”其实不容易形成体系。系统学习,然后学以致用,这是一种正反馈。
?最后送你一句我最喜欢的话:“做一颗星星,有棱角,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