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
学校名称
首都师范大学,简称首师大。
英文校名:首都师范大学,简称CNU
建国时间
1954
学校层面
一类本科院校,在中国大学评价2007年编制的2007年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排名第三十五,在2007年中国大学科学100强排名中排名第六十三。
学校性质
国立学校
学校地址
总部: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北三环中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48
分布部门: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育技术系、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图书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北区1: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北三环中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9
分布院系: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图书馆。
学校名称北区2: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北三环中路56号
邮政编码:100089
分布部门:教育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所。
海淀分局: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通惠寺1号。
邮政编码:100080
发行部门:初等教育学院
通州支行:
邮寄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街50号
邮政编码:101100。
发行部门:初等教育学院
学校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是一所以文、理、工、管、法、教、外语、艺术等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大学,进入“211工程”。建校52年来,* * *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近65438+万人,是为北京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和现代化建设所需其他人才的重要基地。
目前,学校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市级重点学科6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基础学科国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体育艺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1个。
历史变迁
学校创建于1954,前身为北京师范大学。1992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而成。
1954北师大成立。
1964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并入北师大。
1956,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音乐系)合并,升格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
1960北京艺术学院
1961被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并入北京艺术学院。
1992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校、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外国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首都师范大学。
1978北师大分校成立。
北京师范大学某分校成立。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校区成立。
1978北京外国语大学分校成立。
1982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分校合并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分校。
1985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分校(北京联合外国语职业师范学院)等24所分校合并组建北京联合大学。
校园环境
学校占地面积约1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6783台,各类实验室31个。学校图书馆藏书277.95万册,其中印刷文献256.5438万+0.900。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图书馆之一。学校有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已经全面开通。此外,还有国家标准的塑胶体育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运动场馆。
组织结构
学校办公室:
校办是全校党政综合协调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处理学校日常党政事务,组织、安排、协调学校重大活动;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交办的工作;组织安排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校级班子民主生活会、校务委员会、理论中心组学习、全校中层干部会议、总支书记会议等重要会议;全校重大政治活动和特殊敏感时期工作的组织安排;检查、落实和监督上级交办的有关工作和学校作出的决议、决定;起草、编辑和提交党委文件和行政文件;机密文件、内部资料和学校印章的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网络信息的建设与维护;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整理、汇编和提交学校统计报告;对外联络和接待工作;校友会的工作;协调并负责全校的信访工作;输入、打印和装订学校文件;报告厅、国际会议厅及相关会议室的使用、维护和设备管理;订阅、收发学校报刊;学校文件、教学、科研、照片和实用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全校范围的计划生育工作;北区的管理;机关总支部工作;校史志的编纂等。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全体员工正以创新的精神改进和加强各部门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注重实际、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树立廉洁勤政的良好形象,更好地为学校领导、部门和基层单位、师生服务。
教务处:
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是在校长领导下组织管理本科和专科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教务处下设教学管理部、师资培训部、教务管理部、注册中心和教材管理部。教务处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高校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有效地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目前,改革、建设和管理是教务处的三大任务。教务处负责组织全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负责组织协调专业和学科、课程、师资、教材、学风建设;实施学籍、教学质量、考试、教学秩序管理。以“规范管理,热情服务”为宗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热情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工会:
首都师范大学工会成立于1955。1986以来,建立了以教师为主体的职代会制度,选举产生了职代会常务主席团,确定了工会承担职代会工作机构和职责。
1990根据院党委意见,院工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同时召开(简称双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工会委员会和第二届教代会委员会。至此,学校建立了“双代表大会”制度。
1993首都师范大学成立。1996年召开了工会会员第九次代表大会和教职工第三次代表大会,同时选举产生了这次“双代表大会”的委员。2001 1召开工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四次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双代表委员会”。
“双代会委员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工会的四项社会职能和教代会的职责,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它对我校教师队伍的改革、建设、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设置: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初等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音乐学、绘画、美术、艺术设计、舞蹈、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世界历史、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心理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企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
学校由17个系组成,包括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学院、物理系、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系、初等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文化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英语教研部,* * *有47个本科专业。 各类学校注册学生总数为28,7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博士生325人,硕士生4170人,成教生123人,外国留学生104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520人,其中1,216专任教师中教授207人,副教授473人。博士331人,硕士4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2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成员1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人。学校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涌现出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人,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杰出人才计划4人,高校青年教师奖励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4人, 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9项,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2项。 北京市科技新星21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38人,市级青年学科带头人22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80人,校级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44人。53名教师获得曾宪梓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学研究奖。
2003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本科教学学校”。在第一届、第二届教学名师奖评选中,学校有4名教授获得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目前,学校建设了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4门北京级精品课程。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二等奖6项(含合作项目),44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北京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
学校有85个研究所(中心)和一个北京大学科技园。“十五”以来,共批准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8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5项,13“863”项目及子项目,6项“973”合作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8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7000万元。编辑出版的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数学》、《高等教育研究》、《教育艺术》等。科研成果,1996至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完成作品111部,发表论文7099篇,其中SCI(E)收录202篇,EI收录63篇,获得发明6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获18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取得社会科学研究成果:12项国家社科奖,1项社科部一等奖,3项社科部三等奖,12项北京市社科一等奖,58项北京市社科二等奖。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与五大洲82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自1977以来,共接待40个国家和地区的5393人次访问,聘请396名外国专家,派出28个国家和地区的1379名公办教师进行授课和合作研究。是教育部批准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院校之一。十五期间,学校制定了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的积极政策,鼓励和支持各部门有计划地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目前,学校已与五大洲57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签订了各类科研、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或互派学者访问交流,或开展项目合作研究。此外,学校还与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与北京市研究院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使一些项目直接进入首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十一五”期间,学校将逐步扩大与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同时,在现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将合作深化和具体化,努力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之一。
[编辑此段]历届领导:
本金从1954到1958;
1957至1958任学校党委书记。
灵沙
1958至1961任我校党委书记。
包季承
本金从1962到1964;
党委书记从1961到1964。
杨伯振
本金从1965到1968;
党委书记从1965到1968。
冯培智
本金从1973到1983;
1977至1983任学校党委书记。
崔耀贤
本金从1983到1984。
仓小河
1983至1988任学校党委书记。
何照
本金从1984到1989。
杨传伟
1988至1993.4任学校党委书记;
本金从1993.4到1997.8。
林佩莉
1989.8到1993.4校长。
齐荣石
1993.4至1997.8任学校党委书记。
郁芳
1997.8至2001.11任我校党委书记。
牛继生
本金从1997.8到2001.11。
杨雪莉
2002年4月至2004年2月任该校党委书记。
谢维和
2005.1至2006.7任学校党委书记。
刘莉敏
2001.11至2007年7月任总裁。
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12任我校党委书记。
徐翔远
刘新程总统。
2007年7月起任校长。
[编辑本段]文化传统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多次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新的世纪,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为适应21世纪北京基础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将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创造力,为北京基础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教师和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其他人才。21世纪北京市满足基础教育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杰出人才培养有了新突破。
到2000年,学校已培养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8800人,其中本科生约7000人,研究生约800人。有6000名成人学生和400名外国学生。部分重点学科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可比教育质量达到国内师范院校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