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祝你生活幸福。

因为新冠肺炎,“孤立”突然成了一个熟悉的词汇和行为模式——或长或短,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我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交,进入了不同程度的孤立状态。

“如此大规模的社会隔离,确实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情感、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人类有一个习惯,经常做什么,规律做什么,按照时间安排什么,这样才能生活的安心,舒适,快乐。但当法律被打破时,很容易产生各种情绪:焦虑、恐惧、不确定...如何缓解我们的焦虑?如何在社会孤立的情况下维持我们的社会关系?其实我们有五种天生的技能,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模仿,也不需要什么钱……”

春节前,在接受《新京报》及其客户端专访时,彭凯平微笑着向成千上万的读者和观众介绍了他的独门绝技“五项练习”。

颜石:每天对着镜子微笑,每天对着朋友微笑,每天对着大自然微笑,我们的心情就会得到改善。

言传身教:保持沟通的习惯尤为重要。比如情侣每天花半个小时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分享美好的经历。

身体练习:人要动。不要总是躺在那里。如果不容易出门,我们可以做瑜伽,在家锻炼,甚至做一些小家务,换衣服,洗澡,这些都会改变我们的心情。

推心置腹:心情不好的时候,敞开心扉,找个人倾诉。心理咨询其实是一种推心置腹的谈话,不一定要找专家。亲朋好友也可以分享一下。

引人注目:用顿悟和冥想去发现身边美好的细节,比如亲戚身上以前没有发现的优点...

心理抗疫

目前,这位慈祥的彭老师有着各种响亮的头衔: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会议,科研成果国际引用率连续多年在国内心理学界名列前茅...

我以为这样的学术名人很难预约,没想到一下子就预约了。而且一周之内,考虑到疫情控制下校园难进,我还把面试地点安排在了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一个校外办公室。

“就随便聊聊吧。”他摘下刚刚在网络会上的耳机,笑着说。

话题从清华大学心理系为这次疫情设立的心理热线说起。

庚子初,疫情不期而至。身着白色防护服的一线医护人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在云层里,在电话线上,也有一群人在努力构筑另一道抵御疫情的防线。

65438+2020年10月25日,大年初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心理系与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抗击疫情,提供心理援助”公益项目——2月2日开通24小时免费应急心理援助热线,2月9日开通医护人员热线,4月7日开通华侨华人及留学生热线。热线的志愿者是从数万人中挑选出来的。他们不仅要有专业心理学的背景,还要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人格需要很强的同理心和良好的动力,部门也对志愿者进行了专业的培训。

热线开通120天,紧急心理援助阶段结束,更持久的常态化公益心理服务全面展开:除了电话(4000100525),还有线上一对一心理咨询和线上团体心理咨询;邀请多位中国心理专家提供临床心理咨询、心理热线技术、跨文化心理咨询等专业培训...

最繁忙的时候,热线开通13个席位(包括一条英语热线),到2020年底,累计接听电话14000余次,危机干预192次,零差错、零投诉、零事故。

电话里,关键词集中在“焦虑”,担心自己,担心父母。最长的一次援助持续了9个小时,几个人层层接力。最后,总监督上阵,终于打消了跳楼的念头。“他们打了一个电话,踏上了生存的第一步。正常人可能不会认同,以为这是聊天,但对于那些在生活黑暗中挣扎的人来说,心理援助热线就是一盏灯。”因此,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知道这条热线和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彭凯平最关心的问题。

虽然他们的心理援助热线登上了国务院客户端,得到了国家卫计委、中国政府网、北京市政府、教育部国际司、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心理学会等官方机构和权威部门的推荐,但彭凯平说:“知道的人还是太少了。”

患者的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死者家属需要心理疏导。受疫情影响,长时间呆在室内导致的抑郁情绪也在不断积累。有的人太关注负面信息,有的人不想运动。如果症状特别严重,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周围的人身上...

毕竟热线只能被动帮忙。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调整自己,避免恐慌?在这场长期、大范围的心理抗疫战争中,清华大学心理系召集了23名心理学家、186名督导、3453名志愿者、2836名助教,展开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心理干预行动。除热线外,还利用各种平台对公众进行心理科普,培训受益者超过2亿人。出版《应对疫情手册》网络版,阅读量3380万次;清华大学甚至成立了跨学科的“心理康复突击队”...

2020年底,出版了新书《快乐生活》。在序言中,彭凯平写道:“2020年的这场特别运动也可能提醒我们,幸福是对他人的祝福和思念的倾注,幸福是和平与健康的守护者。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互相拥抱,共同努力,快乐积极地生活。即使面对压力和困难,也要活出一种心花怒放的感觉。”

意外:红楼梦拯救的心理学家

从65438到0979,彭凯平从湖南岳阳考入北京大学。他将来会成为顶尖的心理学家,但在大一的时候,他是一个各科成绩都很差的“人渣”,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看杂七杂八的书。第一次普通心理学考试他只考了60多分。

能考上北大怎么可能是“人渣”?原因很简单——他当时想的是怎么不去学心理学。

1976唐山大地震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地震灾害的普遍关注。当时还在上初中的彭凯平对地震非常感兴趣。他甚至自己发明了一个地震探测器——一个电极环放在一个平板上,中间放一个酒瓶。当板振动时,瓶子会脱落并撞击电极环,电极环与报警器相连。结果安装后第二天晚上报警器就响了,邻居都被惊动了。所有人都出去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任何动静。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老鼠撞翻了瓶子。

“我高中学的是理科。那时,我梦想成为一名研究地震的地球物理学家。高考志愿填了北大物理和地球物理。”然而,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彭凯平却意外地发现自己被分配到了心理学系——她在“愿意服从国家分配”的空白处打了个勾,结果,她要学心理学?打电话给北大招生老师才知道,心理学系刚刚成立,学生是从各个系调过来的。

从那一刻起,彭凯平下定决心要端正态度,努力学习。不久,他在班上名列前茅。他年龄最小,进步最快。后来北大让他留校任教,恰恰是看中了他的学习潜力。1983毕业后,彭凯平留校担任陈忠庚教授助理,研究人格和临床心理学。1985开始教书,在北大教的第一门课是《心理测试》。后历任北京大学心理系班主任、辅导员、书记,后成为心理系助理。

如今,作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彭凯平每年都代表学院欢迎新生,送老学生毕业。对于青年学生的困惑,他给出了专业的解释:“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很多烦恼都是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造成的,不一定值得担心。即使你确实不小心做出了不满意的选择,人生的路还长,你可以调整方向,奔向新的目标。”“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明确选择标准,积极行动。”

选择:人生拐角处的选择

彭凯平曾经有机会在中央政府工作。面对“机遇”,恩师陈重耕教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你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最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尤其不要让未来的你为现在做出的决定后悔。”陈教授帮助仔细分析了他的性格特点、学术背景以及心理学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最后,我们一致认为,作为北大心理学系首批留在80年代的毕业生之一,我可以为自己、北大和中国心理学做出特殊贡献。”

果然,彭凯平后来选择研究心理测验,成为中国这一领域最早的学者之一。他的《心理测验》一书出版于1988,是当时中国第一本心理测验教材。

1997年5月,彭凯平获得了密西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教授请他讨论自己未来的计划——是继续在学院或大学做心理学研究,还是去一家跨国公司做高管?“你的‘心灵的呼唤’是什么?”

“灵魂的呼唤”这个词震撼了彭凯平,让他终生难忘。他有决心去做自己兴奋和激动的事,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那一年,彭凯平收到了15所大学的教学录用通知书,包括康乃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名校。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甚至慷慨地给他开出了6.5438亿美元的年薪,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待遇了。然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校长田长霖教授用一句话打动了彭凯平:“你应该成为一个历史性的人,做一些历史性的事情,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有机会成为世界名校伯克利130建校以来的第一位中国心理学家。”说这番话的田长霖教授是柏克莱历史上第一位华裔校长。

就这样,彭凯平选择了伯克利,这也为后来的中国学者在伯克利的心理学系任教开了先河。

中国需要积极心理学。

曾获伯克利心理学和东亚研究终身教职,加州大学社会与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美国心理学协会科学领导委员会委员。2008年,“总觉得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的彭凯平回京,帮助清华大学重建心理学系。

社会上流传着很多北大和清华“相爱相杀”的笑话。作为北大毕业生,他为什么被邀请到清华担任重建后的第一任心理系主任?

事实上,清华大学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成立了心理学系。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是第一个将心理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他著名的《花刺在人间》也来源于心理学理论的“顿悟三阶段”。北大和清华的心理学系是一脉相承的。1952院系调整,清华心理学系并入北大。留在北大的甚至当过周宪庚先生的助手——周先生是中国实验与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院系调整前清华最后一位心理学系主任。面对清华领导的数次赴美邀请,以及周宪庚先生之子的父亲遗愿,彭凯平踏上了“助”回国的征程,希望彭凯平帮助清华恢复心理系。

走进清华的彭凯平,带着两个陌生的新词走来——积极心理学和幸福技术。这是他选择的两个方向:一个是利用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做科技心理学,一个是做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97首次提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污染、战争、饥荒和瘟疫。人类伤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幸福感低。”积极心理学提出关注和研究人内在的积极力量。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快乐,物质丰富,信息发达...但是,太多的人经常会感到焦虑、烦躁、抑郁、难以集中注意力。为什么?因为经济、社会、文化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心理建设没有跟上。“我们都在加班,都在路上。我们想发大财。我们不断地参与和比较自己...这些都是行动的动力,但心理伤害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上和生活中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睡眠质量下降,抑郁症患者增多,焦虑无处不在...这种后现代化陷阱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关键是怎么处理和解决?”彭凯平认为,中国心理学在过去阶段有明显的生物学、经济学和病理学倾向,应该改变,应该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如何提高人们的积极倾向和心理潜力。这不仅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学科的范式转换。

他提出积极心理学要在中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需要生活化、科技化、中国化、大众化。

科技包括科学技术,向科学技术求实。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和蒂奇控股联合建立的幸福科学技术实验室(H+Lab)是全球首个幸福科学技术研究实验室,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科技创业项目。从脑机接口到人工智能,从睡眠技术到主动教育,你焦虑吗?将来,可以用唾液来测量...实验室的品牌形象是三个立体的H,代表快乐、健康、和谐。

他试图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观点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智慧对应起来,如将“积极的本性”翻译为“良知”,将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方法称为“知行合一”,将“心流”翻译为“福流”...

他坚定地站在积极心理学普及的最前沿。他的微博经常更新,里面有很多小视频。每个话题都是社会热点和生活痛点——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审议。他谈到“父母打孩子的四种负面心理影响”;我们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他讲“数据情绪传染”,告诉你“不要让网上信息控制你的情绪”;前不久他的公益视频《清华心理学教授揭秘PUA五大套路》甚至上了微博热搜...

去年年底,他的新书《快乐生活》教焦虑的人如何拯救不快乐,教年轻人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并警告父母不要用赞美“绑架”孩子...归根结底,它教会了你学会如何从日常琐事中获得快乐。

他们的“快乐园丁”项目走进校园,推广积极心理学。“我觉得积极心理学可能是一个载体,可以帮助心理学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

"很明显,我提倡心灵鸡汤."

幸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我觉得是空的,因为我不懂。”

心灵鸡汤,阿q精神,盲目乐观...积极心理学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误解。“我们提倡的乐观主义不等于阿q精神,它不是对过去消极事物的精神胜利,而是对未来的积极信念,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行动力量,是基于对我们现实清醒认识的积极引导。”

在释疑的同时,彭凯平微笑着为心灵“洗白”鸡汤:“我们的语言往往太现实、太黑暗、太批判。我们以前说的那些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玩世不恭的话,觉得特别有智慧,其实都是毒药。心灵鸡汤在别的国家是个褒义词,在中国却是个贬义词。鸡汤总是有滋补作用的。我明明提倡心灵鸡汤——关键要看是真鸡汤还是鸡精,是真是假。我们反对的不是鸡汤,而是虚伪。”

世界积极心理学学会成立不到10年,中国积极心理学大会的召开仅比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晚三年。清华大学是美国加州大学命名的世界六大积极心理学中心之一。去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他有很多金句,纠结了很久。我选择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幸福常常被误解为简单的快乐和瞬间的情绪,但真正的幸福需要理性、智慧和奋斗。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赵婷

过程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