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释义(二)?

文学研究会:192165438 10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纯文学团体。其主要成员包括周作人、、郑振铎、、许地山、叶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余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是“研究和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生活和社会问题为主题,特别关注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生活的诅咒,表现了新旧之间的冲突。总的来说,写作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强调实地观察和真实描写。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文学团体之一。其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程、田汉等。,并先后出版了季刊《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社早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和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达作家的“内心要求”。同时,他们关注文学表达的时代使命,毫不犹豫地给予旧社会猛烈的炮火。他们创作的体裁特征非常明显。他们的作品大多以自我表现为主,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其直接的表达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表达其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的主要形式。大部分译本都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1925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出现分化,倡导革命文学,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裂进一步加剧,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也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而退出了创造社。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成员,比如冯乃超。1929年2月,被国民党夺取。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以探索新诗理论和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文学社团。1923成立于北京,1927年春活动移师上海,1933结束。其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来创办了《诗歌杂志》和《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的派别,在意识形态和组织上表现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征。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诗的散文化倾向,提出了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审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的不足,这对当时新诗艺术技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告别剑桥》和闻一多的《死水》都是新月社的代表作。

丝社:以周刊《丝》命名。语丝成立于1924,11,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是《语丝》的主要贡献者。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散文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以发表杂感、短评、小品为主。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丝体”风格,在思想内容上随心所欲,推陈出新,在艺术上以文学小品和杂文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文笔“妙语连珠,富于讽刺意味”,特点是“信口开河,肆无忌惮,催人新生,却害人新旧。–;但是应该产生什么样的‘新’,却没有明确的表述,感觉到一点危机的时候,还故意含糊其辞。”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典雅的杂文,形成了散文创作的两大门类,对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草社:1922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儒永、陈、陈相和、冯至。他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荀文》。其骨干成员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和双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如林如贞、陈伟等。

莽原社:创建于1925,由鲁迅发起并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魏素媛等。,因创办《莽原周刊》和《双月刊》而得名。《莽原》主张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抨击旧势力和旧文明。

未名社:创建于1925,由鲁迅发起并领导。成员主要有魏素媛和台静农。这是一个专注于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翻译和介绍的群体,包括专门翻译作品的未名丛刊和专门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大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成果,是一部成功的乡土文学作品。

湖滨诗社:1922年4月在杭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有王静之、潘默华、应秀仁、冯雪峰等。同年4月,他们的诗集《湖畔》出版,故名《湖畔诗人》。他们写抒情诗,但影响较大的是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出对传统封建世俗的大胆反叛精神,艺术上也比较成熟,1923年又出版了《春之歌集》,能唤起新一代的天真热情。朱自清称他们是当时“致力于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新剧:又称文明剧。这是中国戏剧运动的第一阶段。65438年至0907年,在欧美日戏剧运动的影响下,曾小谷、、欧阳予倩等留日学生组织了戏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了《黑奴录》等剧目。辛亥革命前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种,大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剧。辛亥革命后,新剧十分繁荣,多以表演家庭伦理剧为主。五四前夕,新剧趋于衰落。原因如下:一是新剧商业化,迎合普通市民兴趣,内容低俗;第二,新剧都是幕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故事梗概,很难提高艺术水平和演技。五四文学革命批判了堕落的文明戏剧,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热爱美剧”的口号,中国戏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阶段。

美国爱情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化戏剧运动,简称美国爱情剧。“爱美剧”是英文业余的音译,意思是业余的,“爱美剧”指的是业余剧。1921年6月,王悠悠在五四新思潮的推动下,首先提出了摆脱资本家的束缚,模仿西方组织非商业性独立剧团的主张,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人民剧社。不久,陈大悲写出了《爱美》剧,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于是爱美剧迅速取代了日渐衰落的文明剧,成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戏剧活动的主流。艾米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这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第一次尝试。在批判文明戏剧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戏剧理论和方法,革新中国戏剧。所以它是文明向现代戏剧过渡的产物,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提倡“有教养的娱乐”等等。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