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政治论述题

重点课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1.运用联系原理和系统原理的相关内容,分析了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内涵和意义。

测试点的背景透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的重要目标,这在我们党历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重要位置,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作了题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专题讲话。最近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大课题,而2006年6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考研政治真题只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个物质分析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只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2006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为会议主体,讨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考生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知识。

相关信息的本质

相关材料1:联系人和系统

1.联系人和系统之间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导致事物以系统的形式普遍存在。

2.系统的意义

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该系统的主要特点

(1)完整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系统的整体性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之间,但不是某一孤立元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第二,系统中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要受到整个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2)结构性,以及系统各要素的组合方式。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不仅取决于每个组件的性质,还取决于元素的组合方式。

(3)层次结构,以及系统结构的主次关系。不同层次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运动规律也完全不同。

(4)开放性,即系统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4.联系和制度的现实意义

即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发挥整体的作用。

相关材料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要求和重点。

全会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 * *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建共享* * *的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 * *繁荣之路,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实施,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③社会就业相对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要加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落实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谐的社会。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级关系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4.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六项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领导下的全社会建设。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近期“五项重点任务”):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加强环境保护。(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和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③要建设和谐文化,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④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协调各方利益,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⑤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谐,发挥人民积极性,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关材料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研讨班上的讲话)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更加清晰地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从国际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效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从我们党的使命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3)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1)我国* * *生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3)在中国,各个阶级、党派、民族、团体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深入人心,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有效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是指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人人平等,友好和谐;(4)充满活力,即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⑤安定有序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味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和生态的良好。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的。它们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有着各自特殊的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通过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7.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有效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②有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③切实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⑤有效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6.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⑦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八)有效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⑨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⑩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相关材料4: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

1.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村镇建设,倡导人民和谐相处,夯实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系统、应急救援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我们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的就业。继续落实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逐步建立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水平,增强统筹和调剂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5.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支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办好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6.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7.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

命题视角

考生应能运用哲学中的有关原理,说明我们党建设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及其合理性,因为制定上述每一项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处理好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考生要多思考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现实针对性。另外,矛盾同一性的意义和作用原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意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考生要注意。这里要强调的是,2005年、2006年考察这个知识点的角度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的内容和特征”,2007年考生备考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