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准备方法?
几种参考制备方法:
专业课复习:
在申请人大等人文社科知名大学的专业时,最难的往往是专业课。通常一门专业课会包含很多内容。很多人往往只根据大纲列出的书单来复习,而忽略了它只是一个“参考”和命题范围的方向,而不是命题范围或难度本身。请注意这一点。
第一步,收集历年专业课考试数据和最新信息,标准是“准”“全”。
收集专业课程资料和信息:
专业课的资料主要有专业辅导书、课程笔记、辅导班笔记和历年最重要的考题。
1.专业课资料和信息的内容和利用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出处不代表“雷同”或现成答案(如果只是根据书中要点回答,没有错,但很难得高分)。参考书只是方向,不是绝对的命题角度;
第二,专业辅导书大多比较厚,机械化记忆效果不大。同时,专业课的重点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即使有一定的波动范围,一些重点领域也会来回“不重复”。比如同一章的很多原理都是一年一条考察的。因此,认真研究历年试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把握要点和命题思路,并根据这些重点进行复习,可以提高复习命中率。
2.专业课程信息来源
专业课信息最主要的来源是刚考完研究生的一年级研究生。因为他们已经顺利通过了考试,所以他们的资料和考试经验是最可靠的。历年笔记和试题可以向你认识的兄弟姐妹索取,也可以向学校招生办购买。
因为专业课的考试集中在一张试卷上来考察很多书的内容,所以辅导班的简明笔记比本科众多的课程笔记含金量更高。考生最好找以前辅导班的笔记,或者直接报专业辅导班,比如热爱考试的专业辅导班,专业班的老师会指导复习。当然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因素,最基础最初级的,还是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对所考课程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专业课复习的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
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你至少要复习一两遍专业课。然后就是集中复习,一般是6月10到2月初12。
第一次和第二次复习主要是了解课程的大致内容,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整理所有的内容。最好能在脑海中对所有章节的大致内容留下印象,然后就可以谈结合试题和命题的重点,把自己经常考的知识点和在书上过了几遍的知识点标记出来,把这些和身边类似的知识点作为复习的重点。
接下来就是识记阶段,大概会持续两个月左右。这几天要掌握专业课的知识,通过反复的背诵理清知识的脉络。这一时期的主要重点是基本概念和原则。这一点尤为重要。
另外,专业课的辅导班一般设置在6月底165438+或者2月初65438+。如果你报名了听课班,可以借此机会检查一下自己的复习成果,跟着导师的脚步,进一步强化自己对知识点的印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要提醒大家,就是大量阅读专业论文,把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放到一些名篇中去检验,从中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同时可以得到生动的论据和论点;
最后,学习经典文献的分析和写作思路,努力通过模仿来完善自己的答案结构。一套好的答题思路,一套好的论点,对评分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考研最后一个月,要更加熟练掌握历年的考试重点和答题重点(我会通过爱考帮你整理)。考试时用试题模拟掌握答题进度。专业课的命题是很灵活的,有些问题在书上是不能马上回答的。为了避免答非所问,除了自己总结答案外,还要查看核心笔记、教程或论文中是否有答案,这样得到的答案也是最可靠的。在阅读论文和书籍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答题要点,还要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答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也要懂得选择。面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众多带参考书的专业课,不可能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所以要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把重点考试的、分数大的内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那些内容多但分数小、考试机会小的内容,在时间不够的时候可以减少复习次数或者干脆省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提升空间的地方。
第三,专业课的复习方法
专业课主要采用多轮复习法。也就是第一遍认真完整慢慢读,不管觉得多无聊多难都要坚持下去。第二遍巩固记忆,最好做笔记,梳理重点和骨架,同时对较难的地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第三、四遍主要是查漏补缺。
专业课内容多,很多知识要靠记忆。
“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即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看成一个故事,就像看几遍一个故事,记住大致的“情节”,每次都把上次没记住或忘记的部分补上。这样经常看,慢慢就记住了,也就记住的比较全面了。因为书中的答案很少抄袭专业课中的题型,大部分题型都需要考生自己总结、分析、归纳,所以对书中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一种是“位置法”,即以段落为单位,记住段落前后的位置。当你看到相关的题目时,那一页或几页书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人们就不会错过答案中的大点。关键是抓住主句和论点句(类似英语阅读理解)。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让你全面完整地掌握课本知识。这是第一步。
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勾勒和梳理一个知识的脉络。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利用专业课参考书目录。考生可以在纸上列出每一章的小标题,然后一点点回忆每一个具体标题所涉及的知识,然后对照书本,补齐缺失部分,重点记忆。这样就可以逐一处理重点或者一些偏颇的地方。但是对于概念这种固定的知识点,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记忆,默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很多同学都不喜欢动手。可能他们会背几个小时,或者大声朗读几个小时,但是半个小时都不想写。不知道古人说的“百次不如一次手”还是很有道理的。我已经着手整理了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的所有基本概念和原理,打算通过爱测提供给大家。
多看与本专业相关的期刊、杂志、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很时代感,热点多,信息量大。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章,可以把握当前的理论前沿和学术焦点,专业课的考核内容往往就藏在这里。但是需要有很强的对期刊论文的分辨和把握能力,因为文学的海洋就像烟雾,如果把握不仔细,就会适得其反(往往一篇巨大的文章都是有经验的人筛选出来的,只有几个字是真正有直接价值的,但恰恰是这些字造就了130分以上的高分)。
四、答题注意事项
1.充分发挥。这和政治不一样。公共课论文很多,没人会细看。都是分级的。专业课是考察你的专业素质,所以要全面,做到方方面面都有涉及,还要深入,每一点都要分析透彻,有说服力。总之你要“无所不知”,向导师展示你扎实的专业技能。
2.写得松散。专业课考试附很多答题卡。如果写得过于紧凑,会留下很多空白,给人一种知识匮乏的感觉。而且由于篇幅长,字迹密,阅卷老师的眼睛很不舒服,很难拿高分。
不要留下写不出来的题目。这是我反复强调的一点。你可以把这个题目相关的材料都堆在上面,可能根本不相关,但说不定老师会给你一些硬点。有些专业出来后成绩普遍较低,会给考生加分。这个时候你回答的问题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所以要有这样的想法:考试结束前不要停笔(我用的是人大标准答题卡两门专业课* * * 16x2 = 32页)。
个人认为,如果能有效落实以上几点,辅以科学的指导,应该能在两门专业课上有不错的表现。希望大家认真对待爱考提供的专业核心笔记和多种精选资料。祝大家成功!
人大新闻学院考研心得
专业课程
基本上以参考书为主。
新闻实践靠平时积累和个人训练。
一、历史与理论:我复习的时候基本都是以背为主,顺便梳理一下脉络。第一次复习很重要。通史和理论需要买前人编的笔记。选择好的笔记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闻实践:每年都有一些新的、不可预测的话题。每年的题量都很大,基本上三个小时的考试都停不下来,所以日常训练很重要。复习实践的关键是理解定义,重在实践。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复习笔记,结合参考书熟悉各种业务内容。比如新闻的分类,评论的分类,编辑符号等等。复习笔记上附有一些例子,可以尝试自己练习。我一般会买一些报纸,对照书上的内容进行分析。一些专业期刊也不能忽视。当我厌倦了背书,我会去图书馆看一些专业杂志,如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和记者。从这些期刊中,我可以发现行业的动向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1,历史与理论循环回顾。详细复习两遍以上,尽力背下来。11月前至少完成第一次评审,12月中旬至少完成第二次评审。记忆困难。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要求周而复始地复习历史和理论。比如看完新闻理论就看传播理论,看完传播理论就看中外新史,再回头看新闻理论,如此往复。当然也可以穿插。不要反复咀嚼一本书。虽然看起来你复习完一本书,回头一看,忘记了一大半,但其实你心里已经有了一根线,可以继续看另一本书了。循环的好处是在整个考研过程中不会出现先复习的书最后被遗忘的情况。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你可以自己做笔记。手写常常能加深你的记忆。
2、练习持续练习。在网上找例子,或者买带例子的笔记。越多越好。当然质量一定要保证,最好能提供参考答案。比较你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区别。这是一个需要在整个考研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过程,绝不能中断。要知道新闻实习的题量是很大的。
阅读期刊和杂志。传播消息的期刊杂志往往反映当年的研究动态,也是老师出题的指南针。闲暇时经常看看,当然也不必执着。期刊杂志的效用会在复试中发挥的更大。
政治:
7月中旬,我上了一节起航的政治课,随着课程的进度复习。但是,我没有背下来。我只是学习了老师讲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我没有记住的知识点。直到8月考研课结束才开始具体复习,9月下旬第一次复习完政治。
从9月底开始,我会在第二次复习的时候做“政治理论基础2000题”,这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要到11月份才能完成。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牢固知识点,应用知识点的关键。12月份开始,基本就是做真题,适应考试难度。模拟题不多,只有四套。个人感觉模拟题不能反映考研需求,甚至可能有误导。
当然12月份还会有第三次复习,但是这个时候复习速度已经很快了,因为有前两次复习的基础。当时也买了三十天三十题来看,但是没有背下来。我只是浏览了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思路和重要的知识点。当然,我也不用去记最近十天开始看的形势与政策。我只是努力给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