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司机逆袭考研

10 6月10,百度阿波罗?GO无人车正式落地北京,开放的Robotaxi测试区域总长约700公里,覆盖亦庄、海淀、顺义等近百个站点。

与上个月官方宣布在北京正式开通无人驾驶打车服务不同,此次开通的百度自动驾驶打车服务不需要预约,通过固定软件一键呼叫,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打到无人驾驶出租车呢?目前百度阿波罗?调用GO无人出租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百度地图,一种是通过百度Apollo。去吗?APP软件。

方法一:打开百度地图APP,然后选择出租车、自动驾驶选项、上下车站点、乘客数量,最后点击“马上叫Apollo?去吧”。

第二种方式,需要先下载一个百度无人车应用Apollo?去吧.然后在阿波罗?GO直接选择乘坐出租车的上下车站点和乘客数量。

不过目前百度地图的自动驾驶打车服务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只支持在规定范围内的推荐站点上下车,有点类似于坐公交车,每辆车最多可以同时接待2名乘客。

另外,对这项服务的体验人员的年龄也有一定的要求。按照官方规定,乘客必须是18到60岁。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车内会有安全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接管车子。

事实上,这并不是百度第一次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此前,百度已经率先在长沙、广州、沧州等城市启动了百度智能打车的应用演示。在中国,很少有人能谈论无人驾驶及其抗议者。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百度宣布无人驾驶落地北京的同一天,央视报道称,北京计划以L4级以上高水平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运营为目标,统筹“车、路、云、网、图”等各种优质要素,规划建设全球首个L4级自动驾驶示范区。

百度此次无人驾驶落地北京,标志着无人驾驶在中国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事实上,中国的自动驾驶步伐一直在推进,相关产业链上的巨头基本都已经布局完毕。除了百度,滴滴出行、高德和文远智行也在过去两年开始测试自动驾驶服务。

当然,无人驾驶汽车发展如此迅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政府相继出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并提供专项研究经费,为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2025年实现有条件智能驾驶汽车规模化生产(L3级)的愿景。此外,到2025年,LTE-V2X无线通信网络将实现区域覆盖,5G-V2X新一代车载无线通信网络将在部分城市和高速公路逐步应用。

对此,不少网友将无人驾驶称为“跨行业反击”。这是否意味着大量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即将面临失业?教授认为,目前乃至未来五六年,滴滴和出租车司机大量失业的可能性非常小。

原因很简单。无人驾驶技术尚未成熟。虽然每个家庭都在大力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但不可能长期全面普及L3级自动驾驶,更不用说在少数固定场景不适用的L5级技术。

而且智能化、集成化越高,故障率越高。实车环境不比试车、封路、修地铁等。地图实时更新都难,更何况无人驾驶发展了几年。还是要实行人工监管。

当然,不能否认技术的进步让自动驾驶在各大企业的应用场景逐渐增多,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的自动驾驶只是一个辅助系统,“辅助”才是其根本属性。作为辅助,可以有效减轻司机的负担,但不能完全成为主角,甚至成为替代品。

事实上,除了百度之外,还有很多公司对无人驾驶领域进行了抨击,包括谷歌、特斯拉、优步、奔驰、宝马、Zoox等多家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有谷歌Waymo、优步无人驾驶和特斯拉Auto?飞行员自动驾驶功能。

Waymo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自动驾驶部门。作为无人驾驶领域的领导者,Waymo已经在近30个城市进行了50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计算机模拟里程达到数十亿。海量的道路行驶数据是其最引以为傲的结晶。

10年6月9日,Waymo仅在凤凰城50平方英里(约130平方公里)范围内为用户提供完全无人驾驶的出租车服务,车辆数量为300 -400辆。除了完全无人驾驶操作之外,其中一些车辆正在接受安全官员的自动驾驶测试。

覆盖70多个国家和400个城市的叫车服务巨头优步,得益于天然的交通网络优势和Alphabet前自动驾驶部门众多技术精英的加盟。优步在自动驾驶领域领先一步,但不幸的是,它因专利权和安全事故等纠纷而饱受批评。

如果以上两家公司在座的各位都不熟悉,那么特斯拉一定很熟悉。特斯拉的Auto?领航功能也是业内有名的。虽然历史没有Waymo悠久,但特斯拉绝对是自动驾驶场景应用的鼻祖。

虽然无人驾驶汽车的存在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不文明驾驶行为,减少环境污染,但大多数消费者仍然对无人驾驶是否安全心存疑虑。

其实消费者有这样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撞车、碰撞等事故屡有发生。2065 438+2006年5月,特斯拉车型?由于自动驾驶错误,s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2065438+2008年3月,优步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与一名过马路的行人相撞,造成行人死亡;无独有偶,同年5月,谷歌Waymo无人驾驶测试车与汽车相撞,导致安全员受轻伤。......

所以,消费者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发生无人驾驶汽车撞人或撞人的不幸事件,该找谁来买单?还是只能吃哑巴亏?要知道,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的无人驾驶引发交通事故的判定标准。

因此,对于如何判断这起无人车的撞人碰撞事故,网友们各抒己见。教授总结了一下,几种观点似乎都得到了网友的认可。

第一,无人驾驶汽车的制造商和软件提供商承担责任;第二,智能驾驶系统辅助平台提供商承担责任;第三,责任由无人车内的安全员承担,但目前这都是理论。如果真的出了问题,责任划分还是模糊的。

比如特斯拉的AutoPilot功能,有段时间因为一个车主开启了AutoPilot功能,导致了一场事故。然而,当责任划分时,就出现了分歧。到底是特斯拉厂家有责任还是车主有责任,车主和特斯拉供应商说法不一。

所以无人驾驶安全事故的责任还是比较模糊的。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一样强的,是车主对事故负责还是厂商在纠结。对此,教授想说,自动驾驶没有错,要谨慎使用,因为生命不可能来第二次。

总的来说,无人车还处于发展阶段,“辅助”是其基础。在实际场景中,它不能像人开车那样应对自如,能对各种情况做出及时的判断。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随机,给人们的出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未来实现真正完全的无人驾驶不是不可能,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很长的时间。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