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农村退役士兵考研。
从近年来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稳健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我国过去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言的。财政领域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控赤字、调结构、促改革、增收节支”。控制赤字体现了财政政策的增量平衡取向,主要措施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长期建设国债。调结构体现了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控”的结构优化取向。本轮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避免通货紧缩的阴影卷土重来;既要间接控制投资需求的扩张,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控制一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促改革体现了财政政策促进“制度创新”和完善市场机制的取向,即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财政改革本身和有利于改革的财政收支安排,达到推动整体改革的目的。开源节流就是财政部门要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6年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特征是调整支出结构,在压缩一般性支出的同时,保证公共支出需求。财政支出重点用于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其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今年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为配合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政策,中央和地方安排了6543.8+003亿元的转移支付资金。与改革前的1.999相比,农民减负约1.25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三项补贴”政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 * *发放补贴资金6543.8+088.7亿元。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学杂费,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部分专项资金由国库支付,资金直接到学校,惠及学生4880万人,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中部地区各省选择一个县在秋季学期启动试点,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也主动实施改革试点。2006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例达到48%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
65438-0994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初步确定了中央和省级单位之间的财政体制,但没有确定省以下统一的财政体制,而是由各省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近年来,基层财政运行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县乡财政困难和地区间财力不平衡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解决地方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对省以下分税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中“以乡管县”和“以省管县”是关系到财政层级改革的重要举措。2006年,全国28个省份进行了乡镇财政和县管改革,18个省份进行了省直管县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2006年,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其中,在总结2005年政府收支科目改革模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已完成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的准备工作,将使用新的收支科目编制2007年预算。此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债余额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与1994个税改革相比,目前的个税改革通常被称为“新一轮个税改革”,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简单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12字。2006年,税制改革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完全取消农业税,调整消费税税目和税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并草案,推出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调整资源税政策,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走向可以概括为:以公共性为导向,以均等化为目标,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政策实施:
1 2005年,我国税制和税收政策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涉及增值税及其出口退税政策的大量调整、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系统化、企业减免税政策的规范化、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大幅调整、个人所得税法及配套政策的修订、税收政策的变化等。
加快建设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一批重点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建设。二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研究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基金。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提高铁路和地铁车辆、船舶基础设施和关键海洋配套设备、重大电力、石化和大型工程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第三,采取加速折旧、投资信贷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
3.金融区域导向投资:中央政府对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增加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了2005年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专项(第一批)投资计划。在发布的63个项目中,东北地区占40个,其中辽宁省19,吉林省8个,黑龙江省9个,大连市3个,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1。63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达68.97亿元,国债资金5.8亿元,其中东北地区投资规模44.07亿元,占总投资的63.9%;拨付国债资金4.29亿元,占国债总额的73.8%。
4.出口退税:2005年我国出口退税3374.66亿元,计算出口货物每美元综合退税0.4429元。较2004年实际退税额2196亿元增长53.7%。
退税比例调整: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从2005年6月5438+10月1起,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享比例。国务院批准的出口退税基数不变,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由75: 25改为92.5: 7.5。
5农业财政投入:2005年,全国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3个省份还将农业税税率降至2%以下。2006年,十一五规划开始,中国将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将告别几千年的“皇粮国税”。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二,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安部门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
农业生态建设:中央政府支持林业生态建设。2005年,中央财政投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74.87亿元,支持保护天然林654.38+0.43亿亩;退耕还林支出290.31亿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支出46.83亿元,支持完成退耕还林1.3.5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8.4亿亩,封山育林1.9万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出20亿元,支持重点公益林保护,试点面积4亿亩。2005年污染治理资金支出99.84亿元,主要用于“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
财政对就业的投入:加大对扩大就业的财政支持。一是把扩大投资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对促进就业少的投资项目,要严格控制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加大对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就业增长点的支持力度。对新增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可采取适当力度和持续时间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贴息政策。二是强化减税补贴等政策,支持失业人员创办“微型企业”,鼓励大学生等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给予适当期限的财税政策优惠。特别是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鼓励发展各类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开发公益性岗位。四是拓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能和人力配置,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补助资金209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就业工作。中央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退役士兵自主创业。
福利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投入: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明显提高,中央财政安排优抚经费74.6亿元,比上年增长90%。28个省(区、市)和2300个县(市)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救灾扶贫力度加大。全年中央财政安排救灾资金89亿元,救助受灾群众9000多万人。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扶贫资金6543.8+062亿元,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245万人。
7财政支出:政府采购:根据财政部近日发布的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分析,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同比增长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