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的解释

“啃老族”透视

-

2005 165438+10月10 09:45来源:三明日报。

2005年“为了大众的利益”。

完美的冬天——一个温暖的圣诞祝愿

●本报记者刘玲玲·叶华

俗话说,养儿防老。然而,当父母辛辛苦苦送孩子读完大学,终于希望孩子长大后安享晚年时,却发现一切还没有结束——有些人虽然成年了,但经济上依然依赖父母,他们在社会上被称为“啃老族”。拒绝独立,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2000年,梅列区的吴某从三明一所中学毕业后,四处“体验生活”。在家里开公司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走了大半个中国,终于累了,就拿着父母的钱去上各种培训班,看起来还挺充实的。但是,当他“学习”回家后,还是呆在家里,上网聊天。吴某的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小时候,我们都太宠他了。现在只要他好好学习,不闹事,剩下的就跟着他了。”

家住北路的何(音译)自去年退伍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除了呆在家里上网和睡觉,他只是抽烟,喝酒,和朋友去泡吧。每个月有六七百块的开销,还整天喊没钱。家人劝他出去找工作,但他有自己的理由:“那些工作要么是体力劳动,要么经常加班。先不说累,工资也不高。有什么可做的?”

“我们一谈到找工作,他就和我们吵架。我们能做什么?不能丢下他不管,只能让他……”老爸提起这件事,不禁摇头叹息。

身体上已经成年,但心理上还没有断奶,这就是像吴某这样的“啃老族”的* * *本性。记者从他们的家庭了解到,因为年轻,就业机会很多,但要么压力太大,要么认为收入低,陷入了过高过低的境地。你能为你的“理想”辩护吗?

“啃老族”中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频繁跳槽、考研,总以为自己以后会有更好的前途。

朱今年从厦门某大学毕业回到三明后,仅四个月就换了三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做了不到一个月,他没有拿到工资就走了。她要么觉得工作的地方不好,要么觉得待遇不好。她一心想在大公司找一份外贸的工作,但是专业不对口,很难如愿。目前,为了找工作,她和同学在厦门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每个月900块租。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她只是想出人头地...

父母住在三元区的张毕业于集美大学工学院。找工作几次不如意后,他得出结论:本科生工资太低,需要深造才有前途。于是,他在厦大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准备考研。每月房租加生活费大概1200元,由父母支付。张不想出去工作或兼职,认为这会影响他的考研。虽然他的父母不是很认可他,但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还算宽裕,他还是同意了。

张告诉记者,研究生毕业后,他可以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工资也会比现在高很多,他会两倍回报父母。

理想中的“啃老族”基本都知道父母的辛苦,也期望回报父母,但他们觉得还不到时候。如果他们现在随便找个工作,他们可能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不用说会孝顺父母的。就业难靠父母想当然?

有家庭有孩子,但是没有固定收入怎么办?目前,还有一群“啃老族”,他们被形象地称为“3040”,靠年迈父母微薄的退休工资为生。家住白沙的林(音)在丈夫去世后不久又下岗了。她父母看她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很困难,让她搬回娘家住。她找到了一些工作,但是年纪大了,没有技术专长,找不到好工作,只好带着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林偶尔打打零工,一个月收入两三百元。她儿子今年已经上高中了,学费和生活费基本都是父母资助的。家住东新二路的陈某夫妇从1996纺织企业下岗后,夫妻俩在梅列市场摆摊卖针、线、脑。生意不好的时候,他们一天净收入不到10元,生活艰难。他们不得不把已经上中学的儿子寄养在他母亲家。我妈是一家纺织企业的退休工人,月收入只有500多元。就是这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老人本人、陈某的奶奶和陈某的儿子的生活。

就业难,生活压力大,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老人赡养成年子女,甚至是子女的子女,做子女是什么感觉?面对压力,什么会鼓励依赖?我们城市有多少“啃老族”?目前还没有统计数据。但我市老年人占社会总人口的12.6%,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

是什么助长了“啃老族”的依赖性?三明大学教育学副教授陆金如从社会、教育、家庭、个人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啃老族”的成因。

卢副教授说,激烈的社会竞争给年轻一代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学校的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人才标准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养被忽视了,以至于一方面单位找不到高级技师,一方面青年找不到对口的岗位。

家庭是“啃老族”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父母期望值过高,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无疑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另一方面,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走出去走向社会,独立开辟一片生存天地的勇气和自觉。

个人认为存在于半独立半依赖半顺从半叛逆的矛盾中,强势又脆弱,崇尚自我,不善于定位,追求愉悦舒适时尚,不愿意吃苦奋斗。物质生活的不断上升,客观上为年轻人不就业的生活创造了条件。所以很多人觉得既然现在收入太低,不如在家养。

陆副教授认为,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需要的能力,从而拓宽就业领域。每个人都应该改变以职业为终身职的观念。社会上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管理人才的岗位相对较少,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长期失业不仅无法“天上掉馅饼”,还会削弱自我生存的能力。

“啃老族”啃掉了什么?

●程毅

不知道什么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一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很难找到的词——“啃老族”。什么是“啃老族”?从《透视》NEET一文不难理解:这是一群已经长大成人,有工作能力,但因为种种原因,还在吃父母收入的人。既然被称为“族群”,数量当然不会太少。

“啃老族”啃掉了什么?

“啃老族”啃掉了他们父母的心。一边是白发苍苍、辛勤劳作的父母,一边是在父母怀里没有“断奶”的孩子。他们有自立的能力,却让父母四处奔波谋生。“你不能不管,你只能跟着他……”一声叹息有多无奈?面对父母两鬓斑白、衰老不堪、不堪重负的肩膀,如何才能安心“咀嚼”?

“啃老族”啃掉的是他们自己的生存能力。就业压力大,职位不理想,都不能成为“啃老族”的理由。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人,以后还能做什么?而且长期游离于社会就业群体之外,必然会使自己边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钝化自己的生存意识,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

“啃老族”啃掉的是社会的期待。这是一种社会痛苦。在社会责任方面,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建立个人信用的基础。精神上不能“断奶”、经济上不能独立的人,永远谈不上自己作为“人”的社会意义,更不用说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推动社会发展。不管喜欢不喜欢,人总是要长大的。年轻人要学会“断奶”,靠自己生存。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竟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啃老族”这个词不再出现在我们的文字中,而是永远从我们的社会中消失!

2005/11/10/349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