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倒计时30天。上一层楼怎么做数学?

从165438+10月26日到65438+2月26日,距离考研入学考试真的只剩一个月了。据统计,2021考研报名人数达400多万,比2020考研多80多万。总而言之,考研人数再次创新高。可以想象考研整体难度不会降低,毕竟竞争越来越激烈。

初试,作为进入复试的“门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即通过打分、过线、总分排名靠前,才能进入复试;否则你的考研之路基本就结束了。所以初试还是很“残酷”的。

如果一定要对初试的几门学科的重要性进行排名,我觉得是这样的:数学>英语>专业课>政治。数学是“大哥”,分数高达150,占比30%!其次,难度不低——用数学筛选考生、刷人。

所以,如果说“让”初学者稳稳落地,那么“让”数学家稳稳初试!

问题来了,还有一个月,如何备考数学?如何利用好最后一个月来“上一层楼”考研数学?尤其是在今年的考研数学大纲《大半天》中,更要谨慎。

1.做好基础上的习题,再结合错题补基础。有计划的考生会把复习分成几个阶段。比如一轮复习就是把基础知识搞清楚,根据考研大纲找到自己的盲点,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练习。第二轮复习,开始结合做题运用基础知识,熟悉数学题的套路。

那么这个时间段应该是第三轮复习。这个时候可以不关注基础知识吗?不尽然!而且要多注意!

一方面,在这个阶段重视基础知识,可以找出前期的“漏网之鱼”,也可以把遗忘的知识点“捡”回来。另一方面,结合整套试卷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复习基础知识,可以快速“识字”。所以在这个阶段,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人,笔者建议大家关注自己的“错题本”,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消化,然后补充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

2.大量练习,提高计算能力。考研大纲虽然改了,但是提高了选择填空的总分,降低了计算题的分值。但解题对基础知识和解题思路、技巧要求较高。

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多做题,多实践,才能在问题的海洋中看清世界,积累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其次,总分还是150。无论是选择填空还是解题,想要得到正确答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计算,所以提高计算能力是关键。不然思想跟不上,一分都拿不到。只能看着空白的答题卡流泪。

3.总结思考一下,为什么有的考生做题不比别人少,而别人却没有“轻松”学会?关键在于考生能不能思考,能不能举一反三。其实做的题越多,反复研究的几百个知识点越多,大题的类型就越“固定”。

重要的是,你在完成一套论文之前,有没有思考和评估过。回过头来看一下试卷检查的知识点,以及是如何进行的。如果我换个方式,还能看到“真面目”吗?

思考也有利于知识点的总结,比如某一类题目是如何换一种方式考察的。如果对这样的知识点非常有把握,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不太熟练的知识点和题型。有的放矢,又能有效提升自己。

思考还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解题技巧。从想到做到回想,一道题你至少“做过”三次,尤其是最后一次思考,其实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提升。如果养成了习惯,你很可能会对遇到的问题达到“条件反射”的效果,“直接看到答案”——这其实是一种能力,特别有利于做选择题。

最后,真题为王,模拟题为辅。只有多做真题,才能做到“脉象准确”,“对症下药”。做模拟练习,其实就是在练习和提高“医术”,就像在老鼠身上做实验一样。

不过不用选真题,找资源下载就行;模拟题确实五花八门,如何选择?在我看来,考研场上唯一的数学大神就是永乐“大帝”、唐慎和李林老师(本尊在17年确实是个牛人)!那么如何选择,就不多说了?

有一种说法是,比较中肯的是唐老师的模拟论文或者论述题论文。题目难度大,适用性强,考查的知识点不偏不倚。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李林老师的风格。难度中等偏上,但低于共工大学。更适合后期做题时查漏补缺,提高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