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励志文章: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吗?

铅;高考是一件大事。多读一些优秀的励志文章,对考生和家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分享一篇高三的励志文章,欢迎阅读:

高三励志文章: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吗?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问题。对此,张晓麟的回答是:努力是上不了清华北大的。短期有运气因素,长期有家庭环境因素。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很大的影响。决定你来清华北大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你愿意和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和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以及你可以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晓麟在知乎问题下的回复帖子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去北方”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吸引了网友对“穷人家难生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把这叫做“你儿子”的优越感,也有人把这叫做“努力不力”的无奈。很多网友问:“穷孩子”靠个人努力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晓麟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于她的老师金俊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

在金骏学院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金军发现,对比全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构成,在清华的学生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比例较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比例较低,呈“倒金字塔”状。

有意思的是,根据学生入学前的活动半径统计,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14学生中,入学前出过国的占43.9%,没出过国的占0%。相比之下,西部某大学211的数据显示,只有2.3%的学生出过国,22.7%的学生从未出过国。

这个数据的统计结果是“非常稳定的”: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13和14两个年级的学生中,出过国的比例都在40%左右,之前的调查结果也差不多。

“问学前活动半径,其实就是调查家庭经济情况。直接问学生家庭收入不是个好办法。”张晓麟认为,是否出国与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所以这个问卷调查的结果是:相比全国,清华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学生更多,而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但是,对这个结果有疑问:一个不到200个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金军就指导自己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的生源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清华大学2010年级的农村学生占总人数的17%。当年高考农村考生比例为62%。

金俊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刻画了一个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生在一个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至少随父母旅行一次,甚至有过高中留学的经历。

用金俊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多少资源,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的小学、初中、高中,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还因为你有这些东西。”

即使去了“清北”,努力程度还是有差别的。

张晓麟的帖子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令她惊讶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解读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晓麟认为,这是对她的观点的误解,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物质条件。这一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正如张晓麟所写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你父母拥有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少,反之亦然。

虽然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因为资源太少,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名校。

此外,对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还要求高校为贫困学生开辟专门通道。例如,去年清华大学扩大“自强计划”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招生。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贫困生实现了“名校梦”。但另一个事实是,正如张晓麟所说,即使在去清华的学生中,每个人都为去清华做出了不同的努力。

去年,李丽在复读第二年后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真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四年,李丽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和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呆在学校,看书,做操。相比之下,他同样考上清华的高中同学王大就“太轻松”了。

王大的父亲是私企老板,母亲是高中英语老师。对于王达来说,没有让李丽“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不仅如此,王大高中时担任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机器人比赛,暑假去北京学英语,寒假出国度假...最后,他因为在学科竞赛中的出色表现,成为了一名免试生。

在李莉看来,“家庭”给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也考上了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都比我强很多,学得轻松愉快。”李莉说。

和李丽一样,福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差生”。根据金军的问卷调查,他出生在中原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上大学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一个地级市。在上大学之前,他不看电影,也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在乡上完小学和初中后,考上了一所县高中。凭借优异的成绩,高考失利后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研究生阶段被北京大学录取。

回顾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的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贫困生比例在98%以上;高中生中,差生比例占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上级每月有一万元生活费,穷人只能靠几十元的补助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高校,真正出身贫寒的学生只占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没有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走来,有很多某省的尖子生。”“可能有富豪的儿子,有有权有势的官员的儿子,有电视上看到的明星的儿子,当然也有农民和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这个比例不到1%。

从98%到50%,再到5%和1%,福临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体会到了“穷努力”的艰难:随着学校层次的增加,“穷孩子”的比例越来越小,最终的1%会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减少。“如果人生是一场长跑,那会很冷。

“现在看来,我们都在同一个平台上。但如果你向前看,你会发现我们已经走得很辛苦了,还有很多‘穷孩子’做了同样的努力,却在终点线前‘累’倒了。”李莉说。

名校能给“穷人家的孩子”带来什么

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班20多个学生,福临是唯一一个真正的“差生”。

在和同学的交流中,福临觉得最大的不同是自己的经历——没去过几个城市,旅游过,唱过KTV,去过健身房,不知道红酒有很多种...“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只能听,不能参与”。

对此,态度积极的福临试着多读书,多与朋友交流,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但是他发现有些经历需要资金支持。举个例子,在他心目中,最贵的相机也就几千元,但一次郊游,他看到一个朋友用几个镜头玩单反。“听说每个镜头几万元,我很震惊。”

正如福临感受到的,进入清华后,为了弥补李莉和王达的差距,他报名参加了几个社团的招聘面试,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想加入艺术团,但没有音乐或乐器方面的特长;想加入学生会外联部,却在面试中因为表达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学社,却发现没看过几篇名篇,面试时连问题都不熟悉...

最无奈的是,最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除了学习时间,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勤工俭学的工作上。“不要说追赶别人难,就算是弥补也难。”

“他们无法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花大量时间兼职,考虑现实的事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大二学生张坤(音译)表示,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大学的表现各不相同。

她记得大一的时候需要展示PPT。对她来说,从小学开始做PPT“一点都不难”,但班里来自农村的同学“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黄亚南曾写道,教育内容是一种“文化壁垒”,文化壁垒是一个阶层的文化象征。现行的教育制度没有照顾到差生的认知水平,比如正规教育中包含的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直到上大学才接触到电脑,偏远山区的孩子连基本的网络概念都没有。至于英语,家境殷实的孩子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和外教来弥补自己在学校英语成绩不好的情况,口语能力也比家境不好的学生强很多。即使教材一样,文化背景也不会一样。

在金俊老师关于学生“最喜欢的电影”的调查中,针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14级学生的问卷统计结果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和《哈利波特》。但对于李立来说,他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在电影院看过电影。“说实话,高二之前我连《肖申克的救赎》都没看过,所以别人说起这些外国电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告诉记者,1999大学扩招后,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好大学里的“精英”大多来自城市,因为“城市的孩子和父母事业好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比农村的孩子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大二学生曾杰读了郑也夫的《考场秀》后,对“穷人家的儿子”的讨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用马克思·韦伯的经济、文化和声望的社会分层标准来解释。“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社会资源决定了你能否上名校。”但同时,他认为教育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来清华后,只要有心,什么都可以补。”曾杰认为,“大学”是催化剂,可以帮助你,给“差生”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获得一个良好的社会地位。“但不能保证你能获得最高的社会资源,保证最高的社会地位。”

张晓麟清楚地记得晋军老师讲的一段话。金俊说,“大学第一年之后,大家会越来越像。没出过国的可以慢慢获得机会,超级中学没有社团和课外活动的也可以弥补,所以教育对个人成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帖子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许多评论张晓麟已经无暇顾及。除了删掉一些理解特别偏颇的评论,她心里留下的唯一评论就是:“社会的未来是你的,但我们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