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哪些大学文物保护得好?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石窟寺保护与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这是石窟寺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石窟寺保护专业建设被列入其中。设置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落在了学校“非遗”学院的肩上。

“非遗”学院的诞生要从2017说起。2017年,国家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的保护和发展,推进职业院校国家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以此为契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上,针对西部地区传统手工艺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于2065438+2008年4月成立了“非遗”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设有工艺美术设计、文物修复与保护两个专业。这是全国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独立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教育与研发工作的二级学院,也填补了甘肃省高职教育的空白。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有一个独特的“非遗小院”。学生每天接触厚重的历史,感受文化之美,传承文化品牌。为传承和保护珍贵的传统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建立了一批涵盖我省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专业实训室,建成了闫涛、唐卡、剪纸、彩陶、木雕、葫芦雕、古籍修复、版画、书画装裱等9个大师工作坊。

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杜军介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成立之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就开设了工艺美术相关课程。2016年,学校在校内设立唐卡工作室,聘请专业的唐卡制作大师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授课,同时将本课程作为素质拓展课程供全体学生选择。

此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主要以书画古籍修复方向等技术性较强的“非遗”工艺课程为主。此外,学院还开设了彩陶、闫涛雕刻、书画装裱等基于“非遗”项目的专业课程,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成立后,结合办学实际,学院以特色化、差异化的教育教学,着力培养新时期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依托大师工作坊项目化教学,引入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传播、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立足我省“非遗”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非物质遗产”学院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构建了专业修复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导师三级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了具有蓝领特色的文化保存修复教学体系。一方面,学院从校外引进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聆听大师们的专业知识,学习“非物质作品”的制作技艺;另一方面,要从相关院校招聘专业人才,建设自己强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保证学生学有所成。

杨凯是一名文化保护专业的学生。2021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对专业的热爱,被推荐到敦煌研究院展览中心实习,参与部分石窟壁画的修复、皮影雕塑的制作和展览。在工作中,杨凯充分发挥了自己所学的技能,得到了相关领导的一致认可。因为动手能力强,他的同学阿旺罗布被推荐到西藏大学图书馆实习,参与部分藏文古籍的修复整理工作。“实习期间,我更多地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加入文保队伍。”阿旺罗布说。

随着“非遗”学院专业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学科设置的不断完善,学院对“非遗”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2019年5月,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点——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研究所在学院成立;2021年,学院与西北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矿物颜料绘画与材料研究中心,编著出版《彩陶艺术与制作技术》,多次获得全国技能大赛和创业类奖项。

据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遗产”学院2020届毕业生已全部在国企、博物馆、工业及美学设计公司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到100%。“未来我们会做好专业建设,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杜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