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王立群

1945 3月14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祖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1982毕业于河南大学(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志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家辉特聘讲师。com。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和国家大学古委会项目《历史文献编纂与研究》研究

继《项羽》、《吕后》系列《汉代风云》之后,王立群于2006年6月为《百家讲坛》录制了一档更大的节目《王立群读史记》。这一系列节目的播出时间远远长于项羽和吕后。2007年6月65438日至10月6日每周六日播出,贯穿2007年全年。节目从汉武帝开始,讲述西汉中期的群像,用现代的视角解读历史人物。

王立群读《史记》从汉武帝的故事开始。王立群解读汉武帝的视角和电视剧《汉武大帝》有什么不同?王立群表示,《汉武大帝》是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但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构性。“比如李广之死,《汉武大帝》说李广战死沙场,而《史记》记载李广自杀而死。我讲李广,只能讲他的悲愤和自杀,我会着重分析李广自杀的原因,因为这是历史事实。”《百家讲坛》只能尊重历史记载,不能有任何虚构。”秦始皇、刘邦、宋太祖和宋太宗也都被播出过。

王立群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百家讲坛》倡导的学术趣味和大众趣味有机结合起来。在《百家讲坛》中谈到吕后和项羽时,他讲述了匈奴单于送给吕后的那封粗鲁的“求爱信”,并开玩笑说吕禄和卢蝉因为没有手机而无法取得联系,还用公安部长、国防军之类的词语逗观众开心。“其实《史记》中的很多原文我都能背出来,但不能这么说。我必须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王立群说。高中生“直击”研究生

1965,王立群高考,他觉得自己考得不错。他志愿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但由于政审,没等到名单就去了开封某小学当代课老师。在他当小学老师的七年里,他教过语文、数学、书法、美术,甚至音乐。为了教音乐,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学习踩风琴。从那以后,他在中学教了七年书。

1977恢复高考时,王立群32岁。按照当时的规定,30岁以上的考生必须是1966、1967、1968三届的高中生,因为这三届都没有参加过高考。1965毕业的高三学生王立群参加高考,不符合条件,错失良机。1978恢复招收研究生,王立群当即下定决心考研,决定报考附近的河南师范大学(现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高中生直接考研有很多困难。第一,没有教材。第二,他们没学过大学课程。第三,他们工作忙。“那时候最头疼的就是外语。高中学俄语,14年都没了。很难再捡起来。”王立群说,他从交大的同事那里借了一套工科“俄语”教材,啃了半年,居然考上了。提起当年的政治考试,王立群有些激动:“当时没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但开封市委组织部发了三本政治经济学的小册子,很薄。我每天都吃一个。第四天,我读了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复习了四天政治课,得了91.5分,这是我得的最高分。”

顺利考上研究生是王立群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就像后来进入百家讲坛一样。史记成就了他的一生。

正是《史记》激发了王立群对古代文学的热情。留校任教后,教授汉魏六朝文学,包括《史记》。在《百家讲坛》中,他仍然向全国观众讲述《史记》——从来没有哪本书对王立群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

65438年到0966年,一所小学的代课老师王立群第一次接触到了史记。当时“文革”刚开始,学生砸了小学的图书馆,学校仅存的历史记录被学生当“四旧”扔到院子里。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捡起丢弃的史记,然后开始读史记,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

从此,《史记》陪伴了他40年。王立群常常感慨:“真正让我看懂《史记》的,是经历,是文革,是现实。人们常说读书使人明白现实,但我的经验是现实往往使我明白史记。”

65438到0982,王立群毕业留校。他在河南大学教的第一门课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史记》。

随后的24年,他从讲师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但《史记》始终是他最喜欢的书。

2005年底,央视《百家讲坛》海选河南大学主讲人时,王立群凭借对项羽的独特演绎胜出。

接着,在《百家讲坛》中,王立群以史书记载为依据,绘就了一幅才华横溢、气焰嚣张的项羽,凶残暴虐、有政治家风度的吕后,桀骜任性的汉武帝陈阿娇,褒贬不一的秦始皇的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