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中的文化差异
2.关于价值的思考
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政治、文化、习惯、心理以及客观存在的稀缺程度等一切关系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事件最终都会在价值上体现出来。价值也是主客观关系的总和。没有一个单一的因素可以决定价值的大小。价值只能由各种因素(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系统中的平衡来决定。
3.中西文化的盲点:结构理性。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结构比例的问题。一切对单身和纯洁的追求都是偏见。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往往会发现自己处于两难境地,这是缺乏结构理性的表现。
理性有三种: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结构理性。
在中西文化中,只有前两种理性,缺少第三种理性。
价值理性是人们用来判断对错、该不该的一套价值体系。
工具理性是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体系,如战略、政策、程序、组织、制度和科技手段。
结构理性是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建构价值结构的理性。比如义的价值和利的价值都不能适用于任何情况。人有时候是利己的,有时候是利人的,两种价值观同时存在。所以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好处或者讲座来对待谁,一定要用结构理性来判断。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能持有相同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矛盾和价值要在结构理性的支配下统一起来,这就使结构理性有了意义。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都有结构理性的盲点?就是因为人类偏执。价值理性一旦形成,人们就会把它固定下来,应用于一切情境。
4.结构理性不是价值观。
结构理性是一种方法理性,而不是一种价值理性,它当然与价值相对性和道德相对性无关。因为结构理性是一种对价值判断中立的方法论理性。
结构理性不是一种价值观,而是一种构建价值结构的方法论。它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容标准来分析和衡量错是好是坏。按照结构合理性的方法,真理和价值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真理和价值的意义取决于时空和情境。
5.信仰偏执与人类悲剧
由于人类在理性结构上存在盲点,往往会把对信仰的追求推向极端和偏执的程度。这种对信仰的偏执,使人对信仰的追求不顾一切,导致了无数的人间悲剧。
人类离不开信仰,但过度的信仰和偏执更危险。信仰偏执可能是人类悲剧最重要的根源。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信仰,也不可能有绝对错误的信仰。人们应该有结构地、有条件地、适度地接受一切相互矛盾的信念,形成一个比例、数量、条件各不相同的信念结构:“不要全信,不要全信”。
6.上帝的公正
贫穷?上帝让你满意。有钱?上帝让你变得贪婪。工作?上帝给你胃口,让你健康。喜欢吗?上帝让你无聊,让你变胖。对于追求幸福的人,上帝让你觉得人生苦短;对于受苦的人,上帝让你觉得你的生命很长。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公平,但没有一种像上帝一样公平。比如机会均等,结果均等,起点均等,贡献均等。然而,每一种平等都有其不可克服的不公平和一些负面影响。机会均等,结果也不会均等。当你买彩票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赢钱,但只有少数人赢得巨额奖金。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机会均等,但结果只创造了少数富人。结果相等是绝对公平的吗?不要!结果的平等掩盖了贡献的不平等,收入的平等掩盖了成本的不平等。
7.视角
用转化的观点看问题,既是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也是人类行为的道德要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仅以此待人,也以此待自然、宇宙、万物。
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人与人之间,站在个人的角度观察别人,会有些感情、利益、理性的偏颇。所以我们也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别人和自己。设身处地,往往能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偏见。
首先要学会从他人的兴趣、感受、经历、知识的角度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要只从自己的兴趣、感情、知识、经验去看待别人,要看和别人的关系。
第二,人类要学会从自然和其他动物生物的角度去看世界。这样,人与自然,人与其他动物和生物就会和谐得多。然而,我们对自然物种的分类是基于人类的利益。
第三,一般来说,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结论都是从某个角度做出的。视角一变,这些判断和结论的正确性就会动摇。
8、动机、手段和效果
一个社会的模式,或者说国与国之间的社会差异,大致是由那个社会和国家队的动机、手段和效果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标准、方法和侧重点决定的。
动机、手段和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要实现动力,就要有手段,有了手段的执行,就一定会带来一定的效果。但社会必须界定三者的好与坏,许可与不许可,也就是说,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否则人类社会将成为一个丛林世界。
当我们分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会发现道德可以用来约束这三者,而法律只能用来约束手段。因为动机无法用事实证明,效果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也就是说,法治不管动机和效果如何,只要手段合法就不能惩罚,虽然可能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这是法治的短板。
道德的约束虽然没有法律的约束那么硬,但比法律的约束要宽得多。道德不仅约束手段,也约束动机和效果。
能否找到一套统一三者的标准?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强调什么标准,总会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标准是绝对的,完全无视其他标准,那它一定是坏的。似乎可以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中庸之道,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是法治、德治、情治的有机结合。
9.替代的麻烦
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会做一些类似的非经济的备选决策。当你做这些选择决定时,你有没有追溯到曾经困扰你的衡量选择的方法?那是你最深的价值观。
比如如何代替对不同对象的爱。生命、自由、爱情之间的替代也是如此。
10,名利双收
追名逐利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天下熙熙,皆为名利,天下熙熙,皆为名利。一般来说,人是追逐名利的动物。所以有人称人类社会为“名利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人逐利,无异于鸟。“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都说人争功名,和鹅一样。
现代经济学用自利和理性来解释人的行为,即人类是追求利润的理性人,也叫经济人。
根据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在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制度安排的中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它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使社会受益。
现代经济学,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很少研究人争名夺利的社会效应。人的争名逐利会让整个社会受益,也会获利吗?
人类争名夺利基本上是一种互相抵消的浪费行为。
人争名夺利的根源来自于人的嫉妒心。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追利胜于争名,所以经济活动中的争名之风不可能长久。
11,羞耻的标准和作用
有什么样的荣辱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
东方人以好坏为标准,西方人以对错为标准。
12,名誉无价
一个人和一个公司不能失去信誉,更不用说一个国家?
“一个鸡蛋没吃饱,一个名声就老了。”
君子以正当的方式赚钱。
在这里得到的,在别处也会失去,永远失去。
13,信心与价值
如果中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得到增强,同样的出口商品一定能换来更多的外汇。信仰是有的,但是不信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封信如果指的是自信和自信,那就更有哲理性了。
自信产生价值。
现在中国向外国出口许多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的质量比日本产品高,但价格却低得多。我想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谦虚。
西方人凡事以自我为先。各种让步、补偿等。,都是先由自己人取得,再考虑外人。
14,经常输是因为游戏规则。
一个人要赢得竞争,靠的是自己可控的长处和短处,也靠的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更多的是看游戏规则,看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首先,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自己的优点,减少自己的缺点。这是他可以控制的因素。当然可以增加获胜的可能性。但是,他是否真的能赢,取决于外部机会是否存在,机会是否均等。如果机会足够小,威胁足够大,即使努力也很难成为赢家。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次,如果一个人在比赛中总是输,没有机会赢,那绝不是这个人不想赢或者他比别人低人一等、笨,而是比赛的规则对他不利。在这个游戏规则下,他的优点不能评价,但他的弱点被评价,游戏规则有利于对手。比如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价高者得,价低者得”。有商业眼光的人总会赢,有资本的人总会赢,而有些人无论怎么努力,最终都会一贫如洗,因为游戏规则对他们不利。
第三,如果一个人赢了,我们必须问他是通过什么手段。如果一个人输了,我们一定要问他是怎么赢的。
第四,任何人总有他不可逾越的约束。
最后,问一下赢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对中西文化的反思
文化杂交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杂种优势;二是劣质杂交。因此,当两种文化相遇时,必须有引导,防止劣势的杂交,保证交汇处的优秀文化。
1,人类一千年的功过
人类匆匆的脚步很快又走过了365000天,21世纪的脚步已经踏入了人类的生活。回望千年,人类既聪明又愚蠢,既有功绩,更有劣迹。人类的智慧使科学繁荣,却恶化了环境;改善物质生活,却使精神生活空虚;一个又一个制度实验,几乎每一个制度都创造了繁荣,也创造了灾难;人类追求和平,但最好是战争。男人还不成熟,她还处于雷米·马丁的阶段:半天使,半野兽。
2.管家治国
西方的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
中西文化一般是互补的,也就是西方和中国的关系,中西关系可以是宏观的西化和微观的东方化。
西方的法治是有效的,中法的家企之治也是有效的。即以法治和市场治理国家,以道德秩序治理家庭和企业。
3.关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随想
东西方文化之所以在文化上互相攻击,争论不休,是因为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评判对方的文化。
东方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尤其是儒家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看得见的行为;一个是无形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信仰。作为人类文化的两部分,一些东西方文化是相通的。例如,两者都认为和平和值得信赖是好的。
(1)东西方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本质的区别是责任、义务和权利的区别。儒家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强调社会对个人权利的界定和保护,人与人之间权利的明确区分和对权利的相互尊重。相反,西方文化强调社会对个人人权和财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而不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2)东西方文化的第二个差异是价值判断方式的不同。西方人看重效果判断,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看重动机判断。对于西方人来说,动机和出发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好不好。对于中国人来说,先判断人的出发点和动机,再看效果,这两种不同的衡量好坏的方法,使得西方人特别注重达到目的的手段体系,达到目的的效率和效果。而东方人则特别强调证明自己是好人,这是很好的出发点和动力,而不是想尽办法寻找效果和达到目的的手段。结果,西方文化导致了发达的手段体系而没有节操,而东方人强调道德而没有节操。
(3)东西方文化的第三个差异是对人性的不同假设。西方文化假设人性本恶;儒家文化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西方文化崇尚法治,儒家文化崇尚德治。
(4)东西方文化的第四个差异是思维方式。西方人强调演绎和分析,中国人强调归纳和类比;西方人善于把整体分成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变成专业化和特殊化。而西方人也善于在纯粹的假设上进行理论推导,以发现更深层次的东西。东方人善于归纳和类比,从中发现一般规律和新事物。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从一般到特殊,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特殊到一般。
(5)东西方文化的第五个区别是世界观上的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的区别。儒家文化重视这个世界,西方文化认为有帝国,有王国。
(6)东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比如儒家文化崇尚治国之法,西方文化崇尚治国之法;东方人看重内容,西方人看重形式;东方人喜欢内斗竞争,西方人喜欢内斗竞争;东方人讲情理法,西方人讲法感;东方人强调谦虚,西方人强调自信。等等,等等。
4、东西方的价值判断标准
一个理想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应该根据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确定效果判断和动机判断双重标准的比例,并配合完善的法治。
一个好的价值判断标准应该是效果判断和动机判断相结合,取一个适当的比例来判断是好是坏。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社会以效果判断为主,动机判断为辅,有严格的法治,其社会效果会更好,因为在法治的约束下,人们不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5.中国文化四论。
要讨论中国落后的原因、转型的途径和未来的发展,就必须讨论中国的文化问题。
中国今天的落后,既是体制问题,也是文化问题。中国的制度是中国人的选择,文化影响选择的价值标准。
(1)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
儒家治国文化不利于甚至阻碍了市场体制的产生,但鉴于市场经济体制,儒家文化会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也会更有竞争力。
儒家的治国文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说是以家治国平天下。治家之道主要是道德规范,即人治、差别治、父母治、家人治。
管理家族的方法在应用于公司管理等微观组织时是有效的,甚至是优越的。因为儒家文化的中国家庭没有利益的相互算计和争执,不影响家庭成员为家庭做出贡献的努力。如果把这种文化和道德标准带入公司等微观经济组织,让员工和工人感觉公司就是家,那么公司的管理成本就会大大节省,工人的积极性和合作程度也不会下降。
(2)工具道德和目标道德
中国是一个讲道德的国家。几千年前就提倡以德治国,但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公德?
因为中国人把道德当作一种手段,甚至是一种治国的手段,这就使得道德具有非常强烈的功利目的。在人治的中国,人们强调道德、礼貌和对老人的尊重。这是因为它能带来效用,否则就会失去效用。公共场所讲道德不增加效用,不讲公德也不失去效用。中国是一个讲工具道德的国家。人的礼貌,微笑,鞠躬,虚伪,总有某种目的。
在法治国家,道德被视为目的本身,即目的道德。不守法会失去效用,但不讲道德不会失去效用,讲道德也不会增加效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仍然彬彬有礼,这说明人们谈论道德的背后没有功利目的。也就是说,人们享受道德本身就是目的。
让国人尊重公德的根本途径不是教育,而是法治。
(3)价值的合理性和工具的不合理性
中国人只关心价值理性或者情感价值理性,这往往导致中国人忽略了对工具理性的探索。工具理性(制度、法律、政策程序)不发达,落后的科学和工具导致发展落后。
(4)人权的自由和平等
中国的儒家文化缺乏人权、平等、自由的精神,因为它是一种信仰等级特权的文化。
6.平等对待自己的效果
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人民,并且对他们不好,别人也不会尊重你,更不用说,善待你自己的人民。你不尊重家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和你的家人;你不尊重自己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的人,也不会尊重你。这就是平等对待自己人的效果。
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中国人能平等地把中国人当外国人看待,我也一直梦想着有一天政府能平等地把自己人当外国人看待。不然做中国人就太可悲了。当你出国时,你会受到外国人的歧视,当你回到中国人的圈子时,你会受到中国人的歧视。到处都没有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有如此低的自尊,如此恶劣的对待自己的人民,如此自信,如此崇洋媚外。太可惜了!
7.规模与公正
世界上的正义应该由一个适当的或最优的尺度结构来定义。人类之所以用一个尺度来定义正义,是人类理性的盲点造成的。
任何单一尺度面前的平等都不是真正的正义。界定正义的最佳尺度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至少每一个利益集团的不同能力、优势和对社会的贡献,都要与他们从这个社会得到的回报相适应。
第二,一个最优的规模结构必须正好消除每个利益集团用非生产性活动破坏规模本身的动机。
8.英雄和明星
现代媒体正把人类推向一个庸俗、缺乏理想的世界。因为理想,深刻的思想,精神上的完美,并没有足够的市场价值。这就使得物质富裕和精神贫困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将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20世纪末甚至21世纪初进行对比,会发现前者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后者是一个群星辈出的时代。为什么?传播和运输媒体的发展是由与商业价值的碰撞引起的。
9.公德与私德
要实现公德与私德的平衡关系,必须找到法治与人治的最佳结构,在重视义务与责任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权的界定。
10,消极的真谛
有消极的存在,追求积极的才有意义。如果消极性被完全消除,生活将变得索然无味,毫无意义。一切事物的珍贵在于它的稀缺性,稀缺性是一种消极的东西。
11.想法比知识更重要
所谓观念,就是人们对事物和世界的看法,对好坏的认知标准,对行为和社会规范的观念。两个观念不相容的人合作,会导致克服观念矛盾的合作成本很高。
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理念。比如守合同的观念,公平竞争的观念,交换贸易互利的观念,诚信不欺诈的观念,别人致富只是因为不嫉妒的观念。
宗教的经济影响
每一种宗教都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信徒有很强的约束力。正是宗教的这种抑恶扬善的功能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应。
13,领导风格
现代管理理论关于领导力的一般结论是:有效的领导者由有效的领导风格决定。然而,关于哪种领导风格是最有效的,有各种各样的理论。
领导和管理是不同的,管理是管理,领导是鼓励和激励。所以好的管理者不一定是好的领导者,反之亦然。领导力有两个作用:一是维护和团结团队;二是带领团队完成所有任务。相应的,也有两种领导风格:一种是关心人,以人为本的领导风格;首先是关心任务,以任务为导向的领导风格。这两种风格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也可以导致多种中间风格。典型的风格有四种:一是对人比对任务更重视;第二,重视任务多于重视人;三是关心人,关心任务;第四是对人和任务不太在意。
哪种领导风格更有效?根据目前流行的情境领导理论,任何风格都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取决于三种情境的组合:一是领导者的价值观、背景和能力;第二是领导者的价值观、背景和能力;第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所处的环境和阶段,根据这种变化不断调整领导风格是有效的。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领导风格。在初始阶段,要多关注任务,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导者必须通过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下属,以确保任务的完成。因为下属不熟悉情况,缺乏自主性。第二阶段,随着领导对下属的信任和支持越来越多,领导必须高度关注任务和人际关系。第三阶段,下属的能力、成就感和责任感更强,不再需要领导的直接指导,但仍需要领导的支持和谨慎。第四阶段,下属有了更多的自信、自我引导和经验,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不再那么重要。所以领导要让下属自主,采取对人低关心,对任务低关心的态度。
14,理性法与法律情境
在懂事又懂事的中国,人情很重要,凡事都可以有所为,信任他人,相处融洽。这是一种天然的保险制度,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很容易渡过难关。所以人事关系在中国极其重要。
在有法律情怀的西方国家,人情如纸,“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有矛盾,先讲道理,再打官司,简单明了。西方虽然人情冷漠,但是很公平平等;中国是人,但容易产生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