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劳动人事学院怎么样?在职研究生
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简称:人大劳动人事学院
成立时间:1983 10月。
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
邮政编码:100872
现任院长:杨卫国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6人,讲师7人。另有8名教授被重新聘用。医院有50多名教职工。
下设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四个部门。
科研机构: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组织行为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劳工科学学术信息中心和劳工科学实验室。
二。劳动人事学院简介
1,开发流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成立20多年来,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在这些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机构。
1994学院被国家批准设立全国唯一的劳动经济学博士点;
2001劳动经济学以86%的高赞成率和免答辩成为我国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重点学科,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劳动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
在2003年的全国通信评估中,社会保障学科以94分的高分通过了新设博士点。44.同时,经中国人民大学批准和国务院学位办备案,设立了国内首个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学位点。
到目前为止,学院有四个系: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有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组织行为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劳工科学学术信息中心和劳工科学实验室。
2.大学规模
学院设有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职业发展与管理五个系(教研室)。有中国就业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所、组织行为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设有劳动科学学术信息中心和劳动科学实验室;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三个本科专业;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4个硕士项目;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四个博士点;与其他院系共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劳动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为北京市重点学科。[1]
3.教师机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院形成了一支精干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学院任教。其中有我国劳动经济学先驱、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赵履宽教授;著名劳动经济学家、收入分配与管理专家、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曾湘泉教授;著名社会保障与灾害保险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郑功成教授;著名劳动关系和劳动问题专家常凯教授;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孙建民教授和彭剑锋教授。
教授9人,副教授16人,讲师7人。另有8名教授被重新聘用。医院有50多名教职工。
还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80%的教师有留学和深造经历。
4.注册和培训
自成立以来,学院已培养了2000多名各类毕业生。目前在校生600余人,包括海外留学生、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以及500余名校外在职研究生。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中国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型国企、私企、外资企业工作。许多人成长为著名的教授、专家、政府高级领导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高级经理。
5.大学理念
在“以学术立院”和“以学术兴院”思想的指导下,学院近年来科研成果显著。
目前已承担国家重点成果、教育部重点成果、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成果、国际成果等20余项研究成果。高校教师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成功举办全球化条件下海峡两岸三地劳动与社会保障研讨会、中美产业关系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全球化背景下劳动保障与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等大型学术活动。
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合作,成功承办了《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两个刊物,显著提高了刊物质量,不断扩大了在学术界和政策界的社会影响力。
6.国际交流
学院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开始实现新的突破。国际合作从被动到主动,从局部到全面,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交流,从临时性到长期稳定的合作。
我们与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研究所、美国康奈尔大学劳资关系学院、奥斯纳布鲁克大学社会科学院、英国卡迪夫商学院、日本神户人力资源学院等一批国外知名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培养和造就解决未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高层次专家是学院的神圣职责,也是21世纪中国赋予学院的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
第三,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分析
1.从2008年开始,硕士增加了劳动关系专业,但是学生人数少了。人力资源管理硕士一直是该院硕士人数最多的专业;由于2008、2009年招收了一批社会保障类的学生,统招招生人数明显下降,劳动经济学专业人数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2.近三年硕士毕业生就业领域统计。
硕士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省会城市。其中,所有专业在北京就业的比例几乎都在60%以上,2009年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比例接近80%。
从2007-2009三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劳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留在北京的比例稳步上升,仅2008年低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保专业回省会的比例一直在25%-30%之间,略高于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我们学院最热门的专业。这些年就业质量很高,留在北京的比例越来越高。
3、掌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统计。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是进入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回到省会城市,继续读博,出国。其中进入国企的比例一直是最高的,其次是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例。
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国企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2007年达到80%。社保生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例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这与本专业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国企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2%左右,进入其他行业的比例相对稳定;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就业,其他行业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