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直接数学活动的经验是从与日常生活经验直接联系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活动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将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实现有效的“对接”。
比如在教一年级课本“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出示超市购物地图说:“我们都去过超市,买东西是要花钱的。今天,我们将一起了解人民币。”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入手,利用学生对金钱的直接生活体验来了解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电脑显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老师随机解释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其次,在模拟购物的游戏中,老师展示了货架上的商品,包括一块橡皮(每块40美分)、一把美工刀(每块90美分)、一支铅笔(每块30美分)和一把尺子(每块70美分),并问“1元钱可以买什么物品?1元买了一支铅笔,该退多少钱?让孩子用1元钱模拟分组购物。想一想,说一说你可以买什么样的东西。我该拿回多少?”在活动中,让学生扮演店员和顾客的角色,利用了学生平时和父母一起逛街的生活经验,让很多精彩的对话出现,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第二,利用间接数学活动的经验实现有效的“对接”
间接数学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创设实际情境、构建数学模型获得的经验。
在初三教材中,“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这与学生认识“时、分、秒”时的直接生活体验不同。掌握年、月、日的关系,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并不容易。在教学中,作者注重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首先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一年、一个月、一天有多长。同学们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65438+10月1是国庆节,明年65438+10月1是一年。”“65438+10月1到2月1是一个月。”“从今天这个时候到明天这个时候是一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数学基础。
判断平年和闰年是这门课的教学难点。作者还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教学活动。举个例子,我妈今年36岁了,但是她只有10个生日。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好奇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平年和闰年的判断学习中,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第三,激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实现有效的“对接”
教科书是学生在基础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影响着学生在基础数学活动中经验的形成和积累。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原始的活动体验可能是新体验的有效支撑。
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接触“解题策略”的内容,学会了画图、列表、列举、逆向推理、假设等一系列解题策略。比如五年级(第一节课)“发现规律”(第二节课)的案例2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兔子的排列的?”“每3只兔子为一组,每组有1只灰兔和2只白兔,按1只灰兔和2只白兔的顺序排列。”“18兔子分为几组?”老师接着问:“老师想知道,按照这样的排列,18只兔子中有多少只灰兔子?多少只白兔?你能想出多少办法来帮小猴子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以下三种:(1)列表:3只兔子为一组,每组有1只灰兔和2只白兔;两组中有2只灰兔和4只白兔;三组中有3只灰兔和6只白兔...18兔可分为6组,所以6组中有6只灰兔和12白兔。(2)画图:用不同的符号分别代表灰兔和白兔,根据规律画出18只兔子,然后数出灰兔和白兔的数量。(3)计算:想想18兔子排列成这样的组。18÷3=6(组),而18只兔子正好排列在“这样的6组”里。每组有1只灰兔和2只白兔,所以灰兔是1×6=6(只),白兔是2×6=12(只)。本课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熟练地计算出有多少物体或图形按周期规律排列”。从教材上看,整个过程有枚举策略和绘制策略。可见,基础数学活动的体验也是有内在联系的。要找准新旧数学活动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基础数学活动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活动和灵活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铺平道路。
第四,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体验,实现有效“对接”
数学活动中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对于提高和丰富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自己的数学活动,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认识东西南北”的教学中,作者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认识东西南北。“太阳从东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教学从这里开始。在示例的图片中,女孩正在上学的路上走向太阳。“茄子”漫画中的问题“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意在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创设一个小明面向太阳站立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看图,分别填写课本上小明的后、右、左方向。因为小明的朝向和学生一样,双臂水平伸展,图中也标注了东、南、西、北,所以学生可以正确填写各个方向。教材中填方向的顺序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前面写东,后面写西,右边写南,让学生在左边填北,方便学生记忆这四个方向。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飞机的方向。但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知道东西南北。学习的方向不是为了纸上谈兵,所以作者要求学生学会借助身体活动识别生活的方向,结合课本上的“尝试”在课堂上活动。首先,面向东方站立(老师告诉学生面向东方),水平举起右手,向右说方向。当你“再试一次”面对南站和西站时,既要说右方向,也要说左方向;面对北站的时候,说出后面的方向。这些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东西南北是相对的,也有助于记忆和辨别方向。
学生通过“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实践体验,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的阅历得到了丰富,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对接”。
第五,优化学生数学活动体验,实现有效“对接”
在初三《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前几本教材中收集、记录、整理信息,用简单的表格或彩色方块表示统计结果的方法。在本单元继续学习“可能性”时。作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利用课本提供的两种统计图记录信息。左边一个是之前学过的方块图,右边一个是把方块连成条,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记录。
比如让学生玩摸球的游戏。先明确游戏方法——一次摸1个球,摸完后放回口袋,一次摸40次。作者要求学生分组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报告结果。有的同学习惯用画“√”的方式记录,有的同学习惯用画“正”的方式记录。让学生观察触球的结果。摸球40次后,分别统计摸红球和黄球的次数,画“√”和“正”字。学生讨论发现,用画“正”的方法做好记录,可以快速清楚地知道结果,也不用一个个数名次。统计方法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实现了有效的“对接”。
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寻找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体验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