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沐阳的地理位置
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最高气温14.3℃,最低气温13.3℃。历年最高气温一般在35℃到38℃之间,最低气温在-4℃到-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363.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年平均风速2.8m/s,年平均降水量937.6mm..
全县辖35个乡(场),全县面积2298平方公里,耕地204万亩,人口1.76万。是全省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的县。
▲沭阳风俗文化
沭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属鲁国,战国时建。西汉武帝设后丘郡,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设沭阳郡。因县城位于蜀水(蜀河)之阳而得名。颜集镇是绝世妃子的故乡,霸王别姬的故事流传千年。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是沭阳主簿,领导人民治理沭河、六塘河,政治声音远播。清代诗人袁枚在担任沭阳县令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她的亲紫藤(袁公藤)至今仍在盛开。清朝末年,沭阳才女刘青云带着10册传说到了江南,江浙名流为之倾倒,作为美谈流传。晚清学者李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军乐。建国前后,沭阳诞生了著名摄影家、作家吴印咸,京剧表演艺术家、“活媒人”白烨,鲁迅研究专家王士敬,著名历史学家叶继生,两院院士李德意,新时期“活雷锋”张子祥。他们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贡献,为沭阳人民赢得了荣誉。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今天沭阳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沭阳交通发达。京沪高速、新长铁路、205国道、245省道、324、326线在县城交汇。东到连云港白塔埠机场40分钟,西到徐州观音机场1小时。沭阳县水路畅通,新沂河纵贯东西,胡爱书新河纵贯南北。我省内陆港口20强之一的沭阳港,年吞吐量300多万吨。它横跨淮河与长江相连,并通过舒心河、蔷薇河和博古到达连云港。
沭阳资源丰富。沭阳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商品猪基地县、科技先进县。年产量粮食654.38+0万吨,油料6.23万吨,棉花0.51万吨,年出栏商品猪近200万头。沭阳的花木世界闻名。全县花木总面积31000亩,花卉苗木品种3000多个,各类盆景83万多盆。是中国最大的花木基地,有“东方之花”、“花木之乡”的美誉。2005年,全县实现花卉销售收入22亿元。素有省内花卉销售龙头企业之称的苏北花卉盆景公司,拥有国家二级园林设计资质。该县新河镇于2000年被省花卉协会评为花木之乡,严集镇于2001年被中国花卉协会评为“中国花木之乡”。沭阳是传统林业县,杨树61.56万亩,林网232万亩,活立木3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5%。沭阳水产资源优势明显。全县水域面积62.2万亩,养殖水面1.2万亩,盛产青鱼、鲤鱼、鲢鱼等淡水鱼。沭阳矿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9种,能源矿产1种,其中蓝晶石、水晶、磷、云母、黄沙、粘土等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传统文化
沭阳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但文化成果在明朝以前就失传了。自明代以来,沭阳在文学创作、戏剧、音乐、曲艺、绘画、书法、摄影、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沭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怀次方言,是一个过渡方言区。但受北方方言的影响,县内各地语言、音准存在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如淮海戏、铜戏,以及、快板、鼓锣等音乐品种。沭阳民间文艺繁荣,花船、高跷、舞龙、舞狮、舞财神、秧歌、腰鼓、跑驴等艺术形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很多长期形成的礼仪习俗,比如祭灶、元旦、二月二、六月六等。,也有一些婚礼,葬礼,接待客人,以及出生和生日庆祝仪式和宴会的程序。
沭阳地区属于淮扬菜和鲁菜的中间地带,既有淮扬菜的风味,又有鲁菜的特色。严济的“潮牌”始于明代。马场吉家馒头曾被慈禧太后选为贡品。顾佳的吊炉饼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朝宰相柳永曾写道“吊炉饼为沭阳数一数二”。软炸长鱼是沭阳的名菜之一,清乾隆皇帝和革命前辈刘少奇都曾吃过。庙头千张百叶帘起源于明代,曾被清代大诗人袁枚写进陪园食谱。马场五香花生风味独特,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酒文化特别深厚,沭阳芝麻香、榆次大曲久负盛名。
文化生活
作为黄淮平原上的一座古城,沭阳位于南北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商品集散地,有“商贾云集之地”之称。数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商贾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给沭阳带来了繁荣昌盛,促进了沭阳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使沭阳具有了独特的地方民俗和居民个性特征。沭阳人在日常交往中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好客,又有南方人的细腻感情。沭阳的民间文艺既有北方的豪迈、古板,又有南方的清新婉约。民国初年,现代文明新风吹进沭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健康的民俗得以保存和传承,陈规陋习得以摒弃,新风尚在县城逐渐形成。据记载,具有沭阳特色的民俗被保留了下来:在节日上,有六月六、冬季至日、祭灶等。饮食方面有一些说法,比如“无酒不成席”、“无狗肉”。民间传说,朝南的主屋叫“主屋”;礼仪,老人生日“九而十”,生日提前一年;文化上有淮海戏、铜戏等古老的戏曲,也有高跷、秧歌、腰鼓等民歌和民间舞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西方和港台文化进入了沭阳人的生活,沭阳古老的民俗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内容,更具现代特色。
历史的发展
夏商时属徐州,周属青州,春秋晚期属鲁南,战国属楚,秦初属,后属谭。西汉时期的后丘郡隶属于东海郡,建立了尹平和建陵两个侯国。三国建立东海时,领着后邱、尹平、建陵等11郡。南宋文帝元嘉四年,并入本相,另设一郡。梁武帝田健督五年,废郡而设郡。东魏孝景帝武定七年(549),改沭阳县。北周建德七年(578),定沭阳县名。隋文帝年间,属海州;唐高宗元年(668年),属泗州;咸亨五年,属淮安府;清世宗二年(1724),属海州府;民国二年,属徐海道;17至37,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国29年秋,中国淮海地委对地域划分进行了重大调整,成立了隶属淮海地区专员公署的四树县、杨桐县、东海县、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东海、杨桐、泗蜀三县撤销,原辖区划归沭阳县,宿迁部分划归沭阳,隶属淮阴行署。65438年至0983年,市管县,属淮阴市。65438+8月0996苏北是新设立的地级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