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生失业率30%,“新失业现象”来势凶猛。
2001年,全国本科毕业生失业率为30%,约34万人失业;据估计,2002年将有37万人失业;2003年,52万人失业;2004年是69万;2005年是79万。
以上数字是教育部2001估算的。事实上,在2003年6月底,有1万毕业生下落不明。
年轻人的就业困境远远不止大学毕业生。有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有1.5亿到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其中大部分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
2005年5月,第一份中国青年就业调查报告显示,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6.1%。
有人称这种现象为“二三十年代的新失业现象”
“新失业现象”来势凶猛。
7月7日,星期四,大北街48号沈阳市就业服务局所在地,和往常一样,挤满了拿着简历找工作的人。
张兵(化名)和一个穿着布鞋的农村男孩并排坐在就业局二楼的就业信息屏幕前,看着电子屏幕上滚动的沈阳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不时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相关信息。
今年6月底刚毕业的张兵,是沈阳某工科大学的毕业生。他告诉记者:“我参加过几次招聘会,人才市场也经常去。我几乎看过各大网站的招聘信息。”
张兵说,上个月他还参加了廊坊的一场招聘会。“因为廊坊离北京近,所以去北京看了看。”那些招聘会让他有点失望。“精神上要有承受力,身体上要有承受力,不然会被挤死的。”
坐在张冰旁边的年轻人也转过身问,“你是大学生吗?大学生还是找不到工作?太挑剔了?”
小伙子自称是抚顺农村的。他来沈阳两三年了,一直在一家酒店做服务员。
“我现在20岁上菜。如果我30岁了还端菜,还能找对象吗?”年轻人低头笑着说:“我学开车一年多,攒了点钱。我觉得这终于是一种技能了。现在没学历没技能都不敢出来找工作了。”
小伙子有点郁闷的说,“找了几天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他相信,有了技术,他永远会更好。张冰和那个年轻人的对面是高凤翔的办公室。作为沈阳市就业服务局的高级安全工程师、职业咨询师、劳动力市场报总编辑,每天透过办公室的百叶窗都能看到很多像张兵一样的年轻人。
对于这些求职者,高凤翔职业上喜欢用数字来表达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我做了一个调查,今年一季度沈阳有两万多失业青年。这还不算来沈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沈阳新增失业青年22269人,占失业总人数的27.45%%。16 ~ 24岁的求职人数占总求职人数的30.18%,24~34岁占28.58%,二三十岁的求职人数占总求职人数的58.76%。”这只是沈阳市就业服务局公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的数字。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国就业形势与政策》白皮书显示,目前登记求职的年轻人占登记求职总人数的70%。青年失业率的上升已经成为全国性失业的新现象。有人称之为“二三十年代的新失业现象”
就业依然面临着择业的困惑。
“毕业就等于失业,现在知道这一点也不是废话。”第一次听说“二三十新失业现象”的肖飞(化名)这样描述自己面临的就业压力。
小菲是沈阳某高校电子商务系的应届毕业生。23岁的她在今年春节前开始找工作。她已经在三个单位实习半年了,还没签合同。
“换了好几家公司专业都不对,后来降低了选择标准。”降低标准后,小菲现在给一家婚纱影楼做后勤。
“这和我当初找工作时想的差远了,”肖苦笑着说。“我刚上大学时,电子商务是最火的系,现在我们系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以为应该在大公司做生意,现在却在影楼。”
沈阳不是需要商业人才的公司。“不过,只要是稍微好一点的公司,都要求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目前,肖的实习工资每月在800元至900元之间。虽然小菲说自己对这份工作并不满意,但是工作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你不做,还有好多大学生等着做呢!”
现在肖很担心要不要和这家工作室签约。肖说,“合同是公司单方面做的,里面有一些‘不平等条约’。你不能提它。你不满意,人家不签你,也有人愿意签。”
肖飞将青年失业率高归咎于“连年扩招,大学生太多了。”
二三十岁是谁挡住了就业之路?
对此,就业局研究员高凤祥对“20、30现象”做了更为理性和专业的分析。
“二三十岁的高失业率有很多原因,在这里,大学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就业困难是不一样的。”高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如下:
“第一,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市场需求错位。观念错位,找职业方向不对。
“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技能很差。这和学历有关,目前学历和工作实践还是有些错位的。
“另一个原因是企业环境。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员工设置了很高的门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社会也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一个原因。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思维和理性的择业标准。很多大学生喜欢选择高薪的工作或者自己想做的工作,但其实自己想做的和自己适合做的是两回事。
“另外就是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现在我们在努力为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显然还不够。大学生创业门槛还是高,创业环境也不是很好。
"二三十岁的另一大就业群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说,“他们大多知识水平低,职业技能低。这些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竞争力很低。他们只能选择又苦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
“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状况,你必须参加培训。在这方面,我们沈阳也有很多免费的技能培训课程,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社会各界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二三十现象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阶段性产物。”沈阳人才市场总监孟将“二三十现象”归咎于经济环境。
“现在的职业标准变化太快了。以前只要懂一技之长就可以工作很多年,现在不行了。你知道的这个技能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孟说,“职业的再生使得新职业不断取代旧职业,美国在过去20年中淘汰了6000多个职业。就沈阳而言,我们做过统计,一年要淘汰20个职业,创造16个新职业。职业总是在洗牌,能不下岗吗?”
“另外,二三十现象也是知识经济带来的问题。”孟说:“知识的更新速度太快了。以前更新知识需要20年,现在只需要1.5年。当你23岁大学毕业时,你需要在25岁之前更新你的知识。”
“我们在人才市场做过统计,只有不到30%的人学会了做什么。学生在人才市场,专业对口的不到30%。”
就业压力下的“老人”
“有两种毕业生。一个是家里不是很有钱。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好的,要么考研;另一个是有钱人。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父母也负担不起。”采访中,一位找工作的毕业生这样告诉记者。
孟把这种靠父母养活的无业青年称为“老宗族隔壁”。“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的青年中有这样一种迹象。然而,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引发了比这更多的社会问题。”
辽宁省社科院社会学家李志国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大量年轻人失业首先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劳动者素质低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还不够。”
在所有的社会问题中,李最担心的是“社会稳定”
除了每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据统计,我国农村还有6543.8+0.5亿到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而且几乎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处理这个庞大的数字,给这些过剩的年轻劳动力足够的就业空间,不仅是就业部门的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大问题。”李说。
正如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岳洋在《青年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中所说,“青年就业困难和失业危机是由多种综合因素造成的,需要我们客观、深入、全面地加以分析,寻求更加有效的促进青年就业的对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