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生活调查的体会
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你对身边的人、事、物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吗?你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内在价值了吗?其实,调查一下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应该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两个重要部分。大家都非常渴望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大一下学期,裴云教授的社会调查课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
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每个学生写自己的调查计划,然后每个学生设计自己的调查问卷和提纲,然后分别进行调查,最后写自己的调查报告。
第一阶段:设计调查方案。
“万事开头难”,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写调查方案,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比如:格式不正确、条目不充分、内容不一致、缺乏质量等等。但这些错误都是在裴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改正的。他一次次指导学生,学生一次次改变,一次次进步。从一开始的被动(只要完成任务)到以后的主动(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大家的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认为第一次社会调查一定要认真完成。班里的47个同学设计了不同的调查方案,具有现实意义和特色。比如赵对某村孩子入学情况的调查,对现代大学生拇指族的调查,李对武乡一中学生学习文科情况的调查,张世娟对“网恋”的个案研究...在裴老师的带领下,整个班级呈现出积极上进、激情高涨的火热氛围。
第二阶段:设计调查问卷和提纲。
调查方法很多,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也有几种方法同时使用。采用问卷的学生设计问卷,采用访谈和观察法的学生设计提纲。这些问卷和提纲都是裴老师自己改的,每个人的问卷或提纲都至少修改了三遍。有21名学生使用了问卷调查法,他们将最终问卷保存在软盘上。在系领导的支持下,教务处给我们打印了近800份问卷。在这一阶段,杨亚林和张军华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翟琦和黄嘉慧设计的访谈提纲是格式规范、内容全面、设计新颖合理的优秀范本。
第三阶段:调查。
设计好问卷和提纲后,开始调查。同学们纷纷外出,利用课余时间找对象,互相采访询问,力求让回答者填写问卷,用自己真实的想法回答问题,让我们得到可靠的信息。大家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进行实地调查。比如去华美超市调研商品包装,和孙志芳坚持每天去阅览室观察大家读书,去信宜一中采访高中辅导老师的学习生活情况,李暑假去五乡中学调研,去家乡看望农民,赵看望辍学学生家长。“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锻炼和提高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丰富和增加了学习和生活经验。
第四阶段:总结并撰写调查报告。
这是最后一步,但也是最难的一步。同学们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写报告。可以说这个阶段我们付出的努力更多,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部分同学都写了十几页的报告。裴老师对每一份报告都逐字逐句地批评修改,然后学生们一次次地补充、修改、书写,一次次地完善自己的作品和劳动成果。许多学生为这份报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例如,王玮和郭跃对三千字的报告进行了四次“改进”,并尽力改进他们的作品。赵的《关于某村儿童入学情况的调查》也几经修改,在裴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逐渐成为一篇成功的报告。通过仔细观察和耐心采访几名学生,黄嘉慧写了一份5000多字的报告。甚至在打印这些报告的过程中,大家都花费了很多心血。不仅需要掌握打字、排版、制表的技巧,最担心的还是病毒的入侵,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比较重视。根据孙志芳的报告,有四次,因为病毒侵害导致部分或全部文件丢失;黄嘉慧的报告被病毒破坏了,5000字全部转载...尽管如此,大家依然热情不减,反复修改,不断追求规范和美观。
这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最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每个人都写了47份报告,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特点。在整个学习和调查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占用了很多时间,但也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们认识到裴先生是认真、勤奋、不知疲倦、一丝不苟、和蔼可亲、热情负责的。我们也体会到了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学习委员张军华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无数次的收集分发,无数次的督促帮助,每一份报告都流下了她的汗水。李君霞和其他学生为了展览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特别要说说杨婵娟同学。她只上了两门课,然后转到了法律系。但是从一开始的设计方案和调查问卷,到后来的调查和写报告,整个过程都是随着学员的进步一步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直到课程结束。这种学习精神真的令人钦佩。
在学习和考察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更是在热情地追求完美,执着地探索知识。调查结束后,大家都受益匪浅,收获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以及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有价值、有帮助的东西。我们真正欣赏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和学以致用的乐趣。同学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这种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应该做的和想做的做到最好最好!
大学生社会调查的体会
我对贵州的第一印象来自一个贵州苗族同学,是大学里的舍友。他很擅长用一些真假难辨的轶事来渲染苗乡苗族的神秘。他简单大方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谈吐,也受到大家的喜爱,研究心得。这位同学喜欢用两句话形容贵州,一句是“好山好水穷”,一句是“三天无晴天,地无三尺平,人无银”。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位同学太谦虚了,先入为主地认为贵州肯定是个好地方。从名字就能看出端倪,“贵州,贵州,一个富庶的州”。
2008年5月,我第一次亲自来到贵州,去了黔东南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凯里,在蜿蜒于群山之间的杉木河上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漂流,在充满民族风情的梁欢村吃了一顿美味的酸汤鱼,充分领略了贵州多彩的风光和山水,并对贵州产生了美好的印象,通过上一层楼,
2012年6月,我随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调查实践团再次来到贵州,走进马山腹地长顺县角马乡,与偏远农村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当地农村干部群众的血肉联系。走进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长顺县威远工业园,见证一个传统农业县的工业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走进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重走长征路,再次触摸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体验长征的艰辛。在短短的七天里,
感受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冲突与交替,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与交融,看到了一个与印象中完全不同的贵州,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珍贵经历,其中有几个片段尤其让我感触颇深。
第一,刺痛人心的贫穷
我们所研究的长顺县角马乡是贵州省最典型的贫困“马山”乡之一,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一方面,土壤极度贫瘠,石漠化十分严重,耕地零散破碎,种植业发展受限。村民只能靠种玉米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山高路深,道路崎岖,交通运输异常困难,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这个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十分匮乏,地下水深埋在1.50米以下,开发利用难度大,生产生活用水无法保障是长期困扰群众的一块心病。在我和老乡们一起吃饭、生活、工作的那几天,我看到他们缺钱、缺粮、缺水。我看到他们每天走的是崎岖陡峭甚至有些危险的羊肠小道,住的是遮不住风雨的木屋和茅草房,喝的是需要长期储存达不到饮用水标准的地窖水。鲜明的对比和残酷的现实,超出我们预料的贫穷落后,深深刺痛了我。最让我感到揪心的一幕发生在焦马乡中心小学。当一位老师打开学校存放生活用水的水窖时,漂浮在水面上的烂树叶、破塑料袋等不知名的杂物立刻映入我们的眼帘。“天啊,孩子天天喝这水!”一个团成员忍不住脱口而出。随行的校长无奈地向大家解释,学校附近没有固定的水源,只能在雨季收集几个月的雨水来积累全年的生活用水。长期存放,水必然会被污染,有时甚至会把死老鼠泡在地窖里,但即便如此,大家也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喝。
第二,小女孩的微笑
到达角马乡的第二天,我们自带干粮,翻山越岭,深入翁洛、瓜巴、干代、季芳等村庄,慰问贫困农民,了解当地群众的感受。一路上,乱石嶙峋、崎岖不平、一望无际的山路折磨着我们的身体;无处不在而又突如其来的贫穷,继续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跋涉了6个多小时,行驶了20多公里的山路,终于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翁罗村干代组。这时,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我们在村口休息的时候,偶遇了上图的小哥哥小姐姐。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小女孩干净得体的打扮,尤其是她头上漂亮的发带和粉红色的小花,与我们沿路遇到的其他孩子都不一样。一位同事忍不住开玩笑说,这一定是村里一户有钱人家的女儿。但是经过一番交谈,我们发现事实和我们想的正好相反。小女孩今年6岁,弟弟1.5岁。他们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是翁罗村希望小学的无偿志愿者老师。我妈平时很忙,基本上照顾不了弟弟妹妹。放学后,我的小妹妹不得不在家照顾她的弟弟和做大部分家务。小女孩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同情和敬畏。大家开始安慰她,鼓励她,开导她,但小女孩什么也没说,只是抬头微笑着看着我们,然后默默的把同事给的糖果分发给身边的其他小朋友,最后一颗除外,小心翼翼的剥开放进嘴里。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话都是多余的。这些留守、半留守的孩子,以超乎我们想象的勇气和坚持,承担了他们本不该承担的起起落落。
第三,老乡的眼泪
路过翁罗村几组的时候,遇到一个正在路上的中年人。本想请他带路去看望一户贫困户,但那人焦急地说他弟弟病了,要下山请医生,就匆匆从我们身边经过。两天后,在回乡政府的路上,看到一户人家在办丧事。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女人躺在一个黑暗的棺材上,哭得很伤心。以前乡干部老乡打听情况,带回的消息让我们非常吃惊。死者就是前两天在路上的那个人口中的病人。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无法及时将他送到山区就医,乡镇卫生院对复杂的疾病也束手无策。这位四个孩子的父亲不到两天就匆匆离开了,甚至没被诊断出患了什么病就去世了。听到这个情况,大家都哭了。带队的廖书记立即自掏腰包给大嫂送去了一些慰问金。老乡乡长的话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沉重。他告诉我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贫困山区太普遍了。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每个家庭都可能发生。现在有了新农合,有了新农保,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贫困的农村家庭仍然非常脆弱。前两天采访一位老乡时,听他说起自己的侄子在修路爆石时不幸身亡,让全家失去了依靠,陷入困境。我的心情一下子沉了下去:中国的普通家庭,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抗风险能力太弱。任何不可预见的疾病、意外或天灾,都可能毁掉一个家庭的所有希望,让整个家庭陷入永久的泥潭。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如何为这些最需要保护的贫困家庭构建抗风险安全网?这是我国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