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需要了解什么?

(1)考研的整个流程是什么?

1.联系学校,确定具体学校和专业,获取具体考试信息。

如果决定考研,确定报考的一般学校和专业范围,就要联系学校,获取最新的招生信息,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校动态。以免乱射。

提前准备

在获取了充足的专业课程信息,找到完整的复习资料后,就该看书复习了。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在乎艰辛。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复习中去。在复习中,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对待。

注册

报名时间一般在11月,近几年是10-14。学生注册时,由学校进行注册。在职人员一般在市教委高招办或报考的学校就读。也可以异地报名,就是因为出差等原因在外地报名参加考试。

申请报名时,可以填写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两项。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试题是各招生单位的命题,考生应根据第一志愿的试题参加考试。

4.初始测试

初试一般在2月份春节前1和1和2周。考试为期2天,共4门考试,每门3小时。考试地点一般在市教委高教办设立的考点,或者在招生的高校。考生报名时可以选择这两个考点。

调整

大概寒假过后,1和春季开学后2周,专业课成绩差不多就出来了。这时候你可以打电话给系里和研招办问一下。再过1还有2周,公共课成绩也要出来了。之后的一段时间发复试通知是很重要的。如果排名不是特别理想,录取在模棱两可之间,就要多联系申请人(系)和导师。如果实在不行,就看有没有可能自费学习委托培训,或者转学。

6.复试

复试一般在5.1左右。以前一般都是平等面试,现在基本都改成差异面试了。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复试失败,所以竞争非常残酷。这就需要考生朋友认真准备面试,在面试中有自信从容的态度,才能果断流畅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7.准许进入

复试通过后,学校会给你的档案所在单位发函,把你的档案转到学校。经审核无大问题(主要是政治问题)后,发放录取通知书,将你的所有关系,包括组织、户籍、工资关系等转入学校(委托培养除外)。

(2)如何填报志愿?

有人说,考研选择第一志愿是成功的一半。和高考类似,考研的第一志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选择不准,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专家认为,选择志愿是一个有风险的博弈过程,考生应结合自身意愿和条件,考虑第一选择。为了准确填报志愿,考生要充分了解真实信息,权衡利弊,帮助自己做出正确选择。特别是那些竞争普遍、志在必得的考生,要借助信息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

招生简章是反映单位招生情况的重要信息,所以每一个考生都应该尽快拿到报考单位的招生简章。有时候为了方便比较选择,也希望充分了解相关单位的招生情况,拿到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但是各单位的招生简章一般都是10月份左右才公布,要索取的话会很麻烦。这样的话,如果等到拿到招生简章,搞得比较确定之后再开始复习备考,恐怕就来不及了,错过机会,后悔终生。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可以提前去当地研究生招生办和图书馆查询全国各单位历年招生简章。各地研究生招生办(含高校招生办)和图书馆(含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有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历年招生简章(本书第二部分附有全国研究生招生的详细邮寄地址和联系电话。据此初步确定报考意向,比如想报考什么专业、研究方向、科研机构等。那么你不妨按照你的意图去复习,尽快和意向单位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当地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或者你在意向单位的亲戚朋友同学取得联系,以便尽快拿到新的招生简章,及时调整复习。

招生工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似性,即就同一院校、科研单位而言,招生专业方向设置、招生名额、激烈竞争、考试科目等基本情况与上一年度相似;就单位之间的比较而言,同一专业方向的考试科目都差不多。这就为复习备考提供了可行性。当然还是有区别的,有些情况下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你尽快拿到新的宣传册,并根据新的宣传册快速调整。

(3)获取最新招生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如果决定考研,确定报考的一般学校和专业范围,就要尽快联系学校,获取最新的招生信息,最终确定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获取相关专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招生简章。一般在7、8月份发布,由各校研究生招生部门(研究生院、研究生办)公布。上面会列出:姓名、代码、邮寄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招生专业数(有的以系、院、中心等整个具体招生单位为单位,有的具体到每个专业)、导师(有的不公布,但多属于集体培养);有的还会列出委托培训人数,自费人数,但一般不列出保送名额和保送学籍人数(但这对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信息),考试科目和使用的参考书。

2.系办公室下达的指令。为了弥补招生简章的不足,考生要不断打电话询问一些相关信息,一些招生单位(通常是院系、学院、所、中心等具体招生单位)会发布一些特别的说明,比如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比例、录取分数线、参考书目等等。

3.导师。能够接触到导师,从他那里得到一两个指点,无疑会如虎添翼。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导师平时都很忙,即使接触了,也要注意彼此的交往方式。

4.当研究生。比起导师,不如找一些研究生,提供更多“实用”的信息,讲得更实在。

5.各种平面媒体发布的考研信息。

6.网站。现在考研网站很多,可以提供很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