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概论”的角度回答。急~ ~ ~ ~ ~ ~ ~ ~ ~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统一,能蕴含和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意”重在艺术家情感和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语境,重在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还有别忘了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
你可以说这三点要从意境的审美特征来概括。从来不说意境可以分三分。
(1)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在文学艺术的意境中,作家、艺术家所描写的景物、事物是情感的载体,所以是情感的景物、事物,就是“化景物为情感”。同时,艺术家在表达感情时,必须渗透、融于景物、事物之中,即“化情为景”。意境是“化景为情”和“化情为景”的有机统一。
(2)现实与现实并存,形象之外还有形象。
虚与实是艺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虚实对比,虚实并存,是我国依靠文艺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在有意境的文艺作品中,艺术形象往往与现实相结合,相互转化,以现实为现实+现实为日期:构筑一个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艺术境界。所谓真实,是指作家、艺术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音、动作、表格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际形象。,可以被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识别和把握。所谓虚拟环境,是指文学作品借助真实环境的描写,间接地暗示符号所表达的形象。感官无法直接把握,必须通过思维去感受。虚实结合的意境特征为观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观者可以在宽恕的联想中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作品的整体意境。
(3)含蓄深刻。
中国古典文艺历来重视含蓄美,有嚼劲。这一特点在意境上最为突出,是避免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的重要方式。
2艺术形象的物化和表现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作用?
艺术形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可以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符号,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意象物化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实践。艺术形象的物化和表现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艺术形象的物化,艺术家没有把自己头脑中已经构思好的艺术形象物化为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最终完成。因此,当艺术形象通过意境形成时,艺术形象的物化和表现就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任务。
艺术批评和艺术欣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要回答两者的联系和区别问题,就要回答名词的本质。
两者的联系在于;艺术批评和艺术欣赏属于广义的艺术接受。艺术欣赏构成了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欣赏的美感的系统化、提炼和升华。任何脱离艺术欣赏的艺术批评,必然是空洞的。两者的区别在于(1)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活动,而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2)艺术批评主要是调动理性,对“艺术精品”现象进行严谨的分析、研究、推理和思考,而艺术欣赏主要依靠直觉、感知、体验、想象、情感等审美心理要素来丰富艺术作品的意象体系,拓展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3)艺术批评要求客观,排除个人好恶,而艺术批评往往允许接受者的主观偏好。(4)艺术批评的目的是做出科学的判断,而艺术欣赏的目的是产生审美效果,获得审美感受。(5)另外,艺术批评的对象比较广泛,主要是艺术作品,还包括其他艺术现象,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欣赏实践、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艺术欣赏的对象比较简单,就是各种艺术作品。
考研需要!我们这些孩子真倒霉。中国大学一般用彭继祥的《艺术概论》,所以你把《艺术概论》的大框搞清楚就很简单了,定期记。况且彭继祥的《艺术概论》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所以只要在艺术大纲里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定义就背下来了。如果实在满足不了,那就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生产中,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是精神需求,而艺术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精神中的审美需求。(秘密的秘密,请注意,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将得到一半的分数。)